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3月30日,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23级化工系“守艺·守忆”非遗传承志愿者团队走进青岛市城阳区明月山海间,开展“非遗‘糖球’制作与传承”主题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与创新传播,让这项承载着世代匠心的甜蜜技艺绽放新光彩。
志愿者在宣传糖球 冉阁 摄
匠心守护——老手艺人的坚守与传承。志愿者团队特邀非遗“糖球”制作技艺传承人现场教学。师傅从熬糖的火候、山楂的选材,到拉丝、塑形的技巧,细致讲解每一步骤。“糖球看似简单,但糖浆温度差一度、手法快一秒,口感就天差地别。”师傅的演示引得志愿者们连连赞叹。志愿者们化身“学徒”,在老师傅手把手指导下尝试制作,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精细与不易。
非遗传承人在展示糖球制作手艺 冉阁 青春赋能——志愿力量注入非遗活力。为扩大“糖球”技艺的传播力,志愿者团队发挥创意,分小组策划了多样化的传承行动。在前往“糖球”非遗传承基地之前,组长冉阁带领团队走访街边糖球摊位,调研街边糖球与青岛非遗糖球的不同之处。“希望用年轻人的方式,让老手艺‘活’得更精彩。”志愿者代表焦兰菊表示。
志愿者在调研街头糖球 冉阁 摄 甜蜜愿景——非遗传承的可持续未来。志愿服务尾声,非遗传承人表示,未来将联合志愿者团队建立“非遗糖球传承基地”,定期开展公益培训、市集展销等活动,同时探索“非遗+文旅”模式,将糖球制作融入地方特色旅游路线,助力传统技艺走向更广阔舞台。
志愿者在学习糖球制作手艺 冉阁 摄 一颗糖球,串起千年民俗记忆;一双巧手,传递匠人精神温度。在这场志愿服务的接力中,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可触摸、可参与、可延续的生活之美。期待这份“甜蜜事业”在新时代写下更动人的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冉阁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