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家乡红色印记 挖掘英雄人物情怀——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实践团队参观新四军淞沪抗日史迹陈列馆

发布时间:2025-08-20 16:0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马煜森 周子涵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0日讯(通讯员 马煜森 周子涵)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苏州一组实践组员以“寻找家乡红色印记,挖掘英雄人物情怀”为主题,走进苏州地区新四军淞沪(千灯)抗日史迹陈列馆。通过实地参观、史料研学和成员讲解等形式,重温烽火岁月,感悟铁军精神,打捞那些被时光湮没的平凡英雄故事。

探访历史故地,感受峥嵘岁月

新四军淞沪(千灯)抗日史迹陈列馆和周达明烈士纪念馆位于千灯镇歇马桥村。全馆分上下二层,第一层展馆为“永恒的记忆”,重点展示新四军淞沪(千灯)抗日游击区军民抗日对敌的全过程;第二层展馆为“留在记忆中的光辉形象”,重点介绍新四军淞沪游击纵队参谋长周达明烈士率部英勇抗敌,在歇马桥牺牲的光荣事迹。

实物见证:触摸历史温度

步入陈列馆一层“永恒的记忆”主题展厅,三件珍贵文物静静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1.周达明烈士的望远镜:黄铜镜身上的编号"ZY-0427"依稀可辨,镜片上的细微划痕记录着无数次的战地侦查。旁边文字注释到:"每次任务前,周参谋长都会仔细擦拭它,就像战士爱护自己的眼睛。”

▲图为实践组员在新四军淞沪抗日史迹陈列馆所拍 徐欣怡供图

2.抗战战士的水壶:壶身凹陷处还留有弹痕,壶嘴的磨损痕迹显示它曾辗转于多位战士之手,提手处缠着几圈旧布条,想来是当年在行军中磕碰所致。轻轻抚过展柜,仿佛能听见行军中传递水壶时的欢声笑语。

▲图为实践组员在新四军淞沪抗日史迹陈列馆所拍 徐欣怡供图

3.缴获的日军军刀:刀鞘已经开裂,刀刃上的寒光被岁月磨去了不少,刀柄处的绳结却依然紧实。文字里说,这是部队在一次伏击战中缴获的战利品,当时周达明握着它对战士们说:“这把刀沾过同胞的血,我们要让它见证侵略者的失败。”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文物,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

▲图为实践组员在新四军淞沪抗日史迹陈列馆所拍 徐欣怡供图

精神传承:跨越时空的对话

二层展厅以“留在记忆中的光辉形象”为主题全新展览正式对外开放。展览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物和现代化展陈手段,全面再现了新四军在淞沪地区特别是千灯一带的抗日斗争历程,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前来缅怀先烈。展览重点围绕新四军东进抗日的战略部署展开,陈列了珍贵的历史文件、作战地图和武器装备等实物。其中,对千灯及周边地区的战斗事迹进行了详实呈现,包括袭击日伪据点、破坏敌军交通线等典型战例。展厅特别设置了谭震林等新四军领导人革命活动专区,展出多件亲笔书信、随身物品等珍贵文物,配合场景复原和多媒体互动装置,让观众得以沉浸式感受那段烽火岁月。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组员特别驻足周达明烈士展区,向实践组员深情讲述:“1941年初春,周达明率领昆青支队从歇马桥村出发准备会师时,突遭国民党忠义救国军袭击,与80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组员们听后深受感动,纷纷在烈士的照片前驻足沉思,表达对烈士的缅怀之情。

▲图为实践组员在周达明烈士纪念馆演讲 黄佳玲供图

历史的重量从不在于陈列的奢华,而在于这些实物承载的记忆。它们见过硝烟,听过呐喊,被英雄的手触摸过,如今静静躺在展柜中,等待后人倾听它们的故事。而青年一代要做的,不仅是铭记,更是传承——带着先辈的勇气,走向更远的未来。 

▲图为实践组员在新四军淞沪抗日史迹陈列馆合照

或许无法回到那个年代,但可以做这些物品的“倾听者”,把它们承载的故事记在心里,就像那架望远镜望向的远方,不仅是当年的战场,也该是前行的方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煜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2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