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25年7月12日-25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不忘来路,始知归处”红色资源育人实践队云南大理祥云县支队十名成员在生命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宇波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城镇第一中学开展留守儿童支教与红色研学活动。此次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支教助学、红色教育、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在苍山洱海间播撒知识种子、在红色沃土上传承革命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使命与担当,生动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强国有我”的青春风采。
一、支教助学润童心,携手共筑成长路
“祖国旗帜在我心,同心共筑中国梦”,实践团创新性地将红色教育有机融入支教课堂。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生命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宇波老师以生动鲜活的授课方式,为学生们深入解读国旗、党旗、军旗等重要旗帜的历史渊源与精神内涵,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引导学生们深刻感悟旗帜背后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与时代使命。在实践环节,团队成员指导学生们亲手制作五星红旗,让爱国主义教育具象化、生动化,使“爱国”二字镌刻在每位学生稚嫩的心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触摸未来脉搏,感受中国科技”,实践团吕金银同学精心设计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技启蒙课。通过“豆包”、“腾讯元宝”等人工智能软件,带领山区孩子们开启了一场奇妙的科技探索之旅。课堂上采用“理论讲解+互动体验“教学方式:一方面通过精心制作的科普动画和震撼人心的实景影像,系统展示了我国在北斗导航、“天河”超算、5G通信、量子科技等领域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设置沉浸式体验环节,指导学生们与DeepSeek等AI系统进行智能对话。当“中国天眼”探秘深空、“奋斗者”号深潜万米的壮举通过视频呈现时,教室里爆发出阵阵惊叹,孩子们眼中迸发出对科学的热忱,一颗颗“科技报国”的种子正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执笔知华夏,墨香见中国”,实践团将书法艺术带进祥云课堂,为山区同学们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传统文化体验。在古韵悠扬的教室里,队员们化身传统文化使者,耐心指导每位同学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和运笔技巧,在一横一竖间让同学们感受汉字方正端庄的结构之美。当同学们屏息凝神,在宣纸上写下一个个工整的毛笔字时,脸上绽放出欣喜的笑容。这场别开生面的书法课不仅教会了同学们写好毛笔字,更通过笔墨纸砚的亲密接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同学们心田悄然生根。许多同学课后纷纷表示要勤加练习毛笔字,争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睛’彩课堂,解锁科学护眼密码”,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由眼视光学专业的丁雨虹、樊文玉、吴拉梦、蒋钥四位同学精心开展了一堂寓教于乐的眼健康课程。采用“科普+实践”的课堂模式,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短片和互动问答,将复杂的眼健康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同学们详细讲解眼睛构造和近视防控要点。在“DIY眼睛模型”制作环节,团队成员首先示范讲解眼球结构,随后分发彩纸、黏土等材料,指导同学们亲手制作。“老师快看,我做的小眼睛像不像?”孩子们兴奋地举起自己精心制作的眼球模型,脸上洋溢着成就感。课堂气氛活跃,这节课程不仅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护眼知识,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科学用眼的种子。
“支教助学润童心,筑梦启智向未来”。 实践团精心打造的系列特色课程,构建了一个“寓教于乐、知行合一”的成长平台。这些融合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课程知识,不仅为山区孩子们带来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暑假,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求知的火种,点亮了梦想的明灯。每一堂课都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每一次互动都是一场智慧的启迪,让教育的温度在苍洱大地绵延传递。
二、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薪火
“以笔绘就童心梦,用心赓续革命魂”。为深化“红色铸魂” 育人实效,实践团队专程赴云南祥云红色教育基地——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开展“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薪火”主题教育活动。
青砖灰瓦的院落里,两株百年银杏枝繁叶茂,仿佛在无声诉说“一门三英烈”的壮烈史诗。在庄严肃穆的纪念馆内,队员们凝神驻足于一张张泛黄的历史影像、一件件斑驳的革命文物前,感悟王德三“拼将赤血灌春花”的决绝,聆听王复生“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纪念馆副主任孙银花老师给团队成员深情讲述了王德三兄弟投身革命、舍生取义的事迹:王德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赤胆忠心;王复生“革命不成功,誓不还家乡”的铮铮誓言;王馨延“砍头如风吹帽,碎骨作星照路”的忠魂绝唱,让全体成员深受震撼。
纪念馆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响彻天空。实践团的党员学生在宇波老师的带领下,面向鲜红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共青团员们庄严宣誓,以团旗为证,许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承诺。此刻,革命先烈的精神火炬在新一代青年手中传递,红色基因在铿锵誓言中赓续。
三、焰舞天南昭信仰,歌飞云贵载文明
“烈焰映初心,歌舞铸团结”。7月18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正值彝族火把节——这一彝族、白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盛典,被誉为“东方狂欢节”,是西南大地上最炽热的文化印记。熊熊燃烧的烈焰,承载着各族儿女对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美好祈愿,更淬炼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魂。
实践团成员沉浸在这场充满原始生命力的文化盛宴中,近距离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夜幕低垂,云南祥云县龙翔广场上,巨大的篝火冲天而起,跃动的火光照亮夜空,映照着每一张洋溢着喜悦的笑脸。队员们与当地彝族同胞手挽着手,围绕篝火踏歌而舞。炽烈的火焰、豪迈的舞步、响彻云霄的欢歌笑语,在火的洗礼与情的交融中,团队成员不仅触摸到了彝族同胞“如火般炽热”的豪情,更深刻感受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依的深厚情谊。当最后一簇火苗渐渐熄灭,民族团结的种子已在青年一代心中深深扎根,静待花开。
四、彩云之南支教行,童声琅琅唤春归
“跨越山海赴滇支教,以爱为桥托起未来”。此次云南大理祥云之行,“不忘来路,始知归处”红色资源育人实践队以知行合一的实践探索,谱写了一曲新时代青年的奋进之歌。队员们以三尺讲台播撒希望,在支教助学中彰显青春担当;以赤子之心追寻红色足迹,在革命教育中淬炼理想信念;以文化交融促进民族团结,在火把盛典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实践团成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六有”大学生的时代内涵,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与党同心、跟党奋斗的坚定信念,在祖国西南边陲绘就了一幅“青春向党、强国有我”的壮美画卷。(撰文:宇波、吕金银 供图:实践团全体成员)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