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 - 7日,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江西省农机化高质高效发展研究”实践队奔赴吉安市新干县,穿梭于红色旧址与现代养殖农场,探寻红色文化传承,调研特色水产养殖发展,为乡村振兴寻求助力路径。
红色旧址忆往昔峥嵘
8月5日上午,实践队踏入麦㙦镇毛泽东旧居。这座古朴的赣派民居静卧于稻田之畔,屋内木桌、油灯、旧文件袋等陈设质朴而庄重。讲解员轻抚桌面,缓缓讲述: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此居住,于这木桌前伴着摇曳的煤油灯光,彻夜起草文件。队员们凝视墙上泛黄照片,彼时毛泽东与群众围坐交谈的场景,似跨越时空浮现眼前。那盏带着碳化灯芯的铁皮油灯,灯座上“1929”的刻字,皆是历史无声却有力的诉说。
图为讲解员为队员们讲述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历程。李益龙 供图
随后,新街知青点迎来实践队。斑驳墙面上,“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标语虽已褪色,却依旧醒目。玻璃展柜里,煤油灯、知青日记、旧农具等静静陈列。管理员翻开1975年的知青日记,其中“凌晨四点插秧”“帮老乡修水渠”的记录,让那段岁月鲜活起来。“当年200多名知青在此挥洒汗水,带来知识,留下坚韧精神。”管理员指着集体劳动照说道。照片里知青们扛着锄头,笑容灿烂。而那本磨破边角、写满批注的《农技手册》,更是知青们求知与奉献的见证。
智慧渔场看今朝新貌
8月7日早晨,实践队抵达海源水产养殖家庭农场时,三十余个蓝色陆基圈养桶整齐排列在农场中央的空地上。桶身直径约 3 米,高度近 2 米,桶内水体清澈见底,数千尾鲈鱼在水中穿梭,尾鳍摆动时激起的水花顺着桶壁的溢水口流入下方的沉淀池。农场负责人指着桶壁管道介绍:“推水装置让水体循环,鲈鱼逆水游动,肉质更紧实。”智能控制柜屏幕上,溶氧量、水温等数据实时跳动。“溶氧稳定在5毫克/升以上,水温26℃,鲈鱼生长佳。”
圈养桶下三根不同颜色管道,各司其职。白色进水,灰色排过滤废水,黑色送淤泥至有机肥区。不远处净化池里,水葫芦繁茂,废水经其与微生物处理后循环利用,水资源利用率提升。智能投喂区,负责人一键操作投料机,饲料精准投喂。
当日下午,实践队来到金川镇长港村桔红家庭农场。这里是一排拱形塑料大棚,棚内分布着八个陆基圈养桶。与海源农场不同,桔红家庭农场的圈养桶规模稍小,桶身覆盖着黑色遮阳网,为塘角鱼营造出适宜的弱光环境。农场主刘桔红打开管道阀门,废水流入沉淀池。“循环系统虽简,但实用,每日省水两吨。”智能投喂设备依塘角鱼习性,傍晚与凌晨投喂。“从前两人投喂,现在一人即可,月省工钱两千多。”病害防控上,刘桔红每月在饲料中加艾草粉,发现病鱼及时隔离,以中草药水浸泡。墙角记录本,详细记录水质检测与投喂时间。
图为农场负责人为实践队介绍陆基圈养桶水产养殖。李益龙 供图
实践沉淀启未来征程
此次新干县实践,实践队在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奋斗与知青们的奉献精神,如明灯照亮前行路。水产养殖调研中,先进的陆基圈养桶模式与智能化技术应用,展现科技兴农魅力,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实践队队长表示,将以红色精神为指引,结合调研成果,探索水产养殖技术推广新路径。未来,实践队将持续深入乡村,开展更多调研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好画卷。(通讯员 陈宇琳 张庆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永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