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基层脉搏 共话乡村振兴——山东农业大学“稷麦兴农 粮安晋南”实践团队走进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水头镇

发布时间:2025-08-09 13:2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任昱萌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9日讯(通讯员 任昱萌)​ 8月7日,山东农业大学“稷麦兴农 粮安晋南”三下乡实践团队在水头镇团委书记王鑫带领下,深入运城市夏县水头镇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参观基层阵地、对话产业代表、参与座谈交流,直观感受基层共青团工作活力,探寻乡村振兴的实践密码。

基层阵地里的民生温度与文化根脉

调研首站来到水头镇涑水公园。这座被当地居民称为“民生大舞台”的公共空间,白天是青少年的运动天地——篮球场上跃动的身影、球鞋与地面的摩擦声交织成青春的节奏;傍晚化身烟火升腾的夜市,人声鼎沸中升腾着市井的鲜活;节日里则变身为文艺汇演主场,村民自编的舞蹈、快板、独唱轮番登台,掌声与喝彩声里透着对生活的热忱。“这里不仅是休闲的地方,更是聚民心、攒人气的关键阵地。”王鑫介绍,公园通过丰富文体活动,成为连接群众情感、传递基层温暖的“精神纽带”。

随后,实践团走进文化长廊。展板上的地理风貌、产业布局与未来规划,清晰勾勒出水头镇从传统农耕向现代产业转型的脉络;党史陈列区里,先辈奋斗的影像与实物让历史触手可及;党员承诺墙上,“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担当实干、共促发展”等铿锵誓言,无声传递着红色动能。“每一块展板都是小镇发展的注脚,每一句承诺都是前行的动力。”团队成员在参观中深刻感受到,文化长廊不仅是展示窗口,更是凝聚共识、传承初心的精神阵地。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运动场、村民带货直播间、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等便民设施依次呈现。其中,夏水·果蔬面花工作室成为关注焦点。青年非遗传承人姜莎现场讲解这项传统技艺的精妙——展架上的“生日面花”纹样里,藏着“团圆”“长寿”等吉祥寓意,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对生活的祝福。“这不仅是手艺,更是文化的活态传承。”姜莎介绍,目前工作室已形成“小麦种植—面粉加工—面花创作—包装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周边农户参与,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座谈会上的思想碰撞与协同共鸣

参观结束后,一场围绕“基层建设与产业创新”的座谈会在实践团与地方代表间展开。团县委书记吕建功、团县委工作人员王瑞、水头镇团委书记王鑫、水头村到村工作大学生张世杰,以及种植户代表与实践团成员围坐交流。

王鑫首先系统介绍水头镇基本情况:从人口结构、基础设施到传统产业根基与新兴业态布局,详实的数据与清晰的脉络,让团队对这片土地的发展潜力有了立体认知。随后,种植户代表分享特色产业“夏乐西瓜”的品牌故事——凭借优良品质成为市场“明星”的同时,更带来农业科技的实践样本:无土栽培技术突破土壤限制实现高效量产,旱地水稻在节水条件下兼顾产量与口感,盆栽蔬菜融合观赏与食用价值……一个个鲜活案例,折射出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

“庄稼地里藏着大学问,乡亲们的经验里浸着真智慧。”团队代表马敏杰的发言引发共鸣,“我们想把课堂知识用在实处,更想把水头的好做法带回去。”吕建功在总结中强调:“农业发展需要科技赋能,高校是人才与技术的‘富矿’,地方是实践的‘沃土’。”他表示,未来将积极推动校地合作,搭建产学研融合桥梁,让专业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助力夏县形成更具竞争力的高端农业产业链。

自由讨论环节,话题聚焦“无人种地”困境、农业智能化方向等前沿问题。种植户代表坦言对劳动力结构变化的担忧,同时对智慧农业设备、数字化管理充满期待;实践团成员结合专业知识,分享精准种植、智能监测等领域的创新理念。“讨论超越了简单交流,更像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团队成员感慨,这场座谈让“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有了更具体的注脚。

青春力量与乡土情怀的双向奔赴

从烟火公园到文化长廊,从非遗工坊到智慧农田,水头镇的基层实践让实践团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既需要基层共青团的组织活力,也离不开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更依赖于科技与人才的深度融合。

“这次调研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实践团队队长任昱萌表示,团队未来将把在水头镇学到的经验转化为行动,以专业知识服务乡村需求,让青春在乡土大地上绽放更绚丽的光彩,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年力量。(通讯员:任昱萌 任昱溶 撰稿:马敏杰  图片:闫姝羽 胡熔溪 朱伟 王清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任昱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6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