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一支专注于生态环境研究与可持续设计的团队前往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展开了一场旨在探索保护与利用平衡新模式的实地调研。通过与保护区管理局的深入交流及对当地环境的细致勘察,团队基于“微改造”的创新理念,借助人工智能(AI)辅助设计,提出并试点了一套完整的生态体验增强方案,为如何在不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前提下,提升游客的自然教育体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实践范例。
调研初期,团队与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就当地旅游业态、客流特点及自然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了解。据悉,卧龙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基于“保护优先于发展”的国家政策,无法开展大规模、高强度的旅游活动。同时,居民访谈与实地观察也揭示了现实挑战:游客数量逐年增长,高峰期(4–6月及10–11月)集中在耿达、卧龙两镇的核心区域,不仅对局部交通与环境造成压力,其旅游模式也多以观赏大熊猫和避暑为主,“过路游”现象明显,深度自然教育体验普遍缺失。此外,区内游览路线相对单一,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解读与利用。图为博物馆调研照片为微改造方案寻找灵感与现实依据
团队重点考察了卧龙自然与地震博物馆和邓生沟风景区两大代表性区域。在博物馆中,丰富的动植物标本与地质展陈,让我们直观地认识了保护区完整的生态系统;而关于5·12大地震的深刻记述,更让成员们体会到“敬畏自然”的现实分量。在邓生沟的实地徒步中,亲身感受了从森林声景、垂直植被带变化到脚下步道丰富的触感(如冷杉针叶、湿润苔藓与箭竹根系),这些多维度的感官体验构成了后续设计“沉浸式”活动的核心灵感来源。图为保护站调研照片
面对这些刚性约束与现实需求,团队将“在不新增步道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周围环境,为卧龙设计一套微改造方案”的核心诉求输入AI智能体。结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规,确立了“临时设施及社区参与,微型改造探索保护利用平衡”的核心思路。该思路遵循“生态优先、最小干扰”原则,强调以减少人为痕迹为前提,大量运用原木、石头、苔藓等本地自然材料融入设计,让所有设施和谐地“生长”于现有生态系统之中。
在此思路指导下,团队设计了两种标志性的生态装置。其一是“会呼吸的生态导视牌”。卧龙气候湿润多雨,对材料耐候性要求极高。选取本地耐腐木材,经处理后雕刻信息,再巧妙地将鲜活的苔藓以编织或卡嵌方式固定于木质基底上,形成一个与环境共生的生态界面。它不仅能提供清晰指引,其本身就是一处微缩景观,向游客无声地展示着本地物种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其二是“鸟类声景增强设施”。鸟鸣是衡量环境健康度的重要指标,也能显著提升人的精神愉悦感。同时还设计了一款纯物理扩音装置,利用竹腔共鸣原理,定向放大林间的鸟鸣声,让游客能清晰聆听、辨识不同鸟类的“歌唱”,在沉浸式声景体验中建立与野生动物的情感连接。这些装置均采用可降解材料和榫卯等传统工艺,实现了功能性与生态性的高度统一。图为团队在卧龙基地合照
这套集实地调研、AI辅助、创新设计与活动策划于一体的“微改造”方案。它证明了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充满创意和巧思的微小介入,同样可以策划出互动性强、教育意义深远且深受游客喜爱的生态体验产品。本次探索为其他面临相似挑战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卧龙模式”,即如何借助科技与智慧,轻柔地揭开自然神秘面纱的一角,引导公众从“观看自然”走向“融入自然”,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