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推普队·逐梦库伦行 ——天津科技大学“食”代新青年推普振兴实践团于内蒙古库伦旗开展推普志愿服务活动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25-08-06 14: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朱文杰   阅读 180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6日讯(通讯员 朱文杰)“学好说好普通话,利国利民利大家,”近日,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代新青年—推普振兴实践团深入内蒙古库伦旗,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团队成员以青春之姿,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融入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脉络,足迹遍布白音沼村、养畜牧社区、银沙湾景区等地,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为当地注入了推广普通话、促进民族团结、助力产业发展的青春动能。

推普筑基

实践团将普通话推广课堂带到白音沼村与养畜牧社区的儿童身边。团队成员从基础汉语拼音入手,带领孩子们诵读经典古诗词,教室内书声琅琅。为提升学习效果,团队组织“我是小小朗诵家”朗诵比赛和角色扮演游戏,寓教于乐,有效增强了孩子们的普通话发音准确性和表达自信心。生动的红色故事成为教学亮点。通过深情讲述《小英雄雨来》等英雄事迹,团队在规范儿童语言表达的同时,也厚植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结合当地“荞麦之乡”特色,实践团精心编撰《普通话助农手册》,着眼于培养儿童未来参与电商直播、旅游服务的语言能力。实践团成员朱文杰表示:“运用专业知识为孩子们讲解,与孩子们共处,我深感幸福。”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共同游戏

文化交融

实践团深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推普中着力搭建蒙汉文化交融的桥梁。在那达慕大会的盛大现场,团队特别聚焦于思维活跃的蒙古族青年群体,建立起“传帮带”机制。蒙族高一学子包文强深受触动,激动地表示:“很感谢实践团来推普,未来我也希望能贡献一份力量,将普通话带进家乡…”

在底蕴深厚的库伦旗三大寺,实践团组织了一场特别的普通话推广活动。团队成员与当地居民一同参观,专业讲解员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为大家系统介绍了寺庙的历史变迁、建筑特色和文化故事。活动中,实践团邀请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参观过程中,居民们热情分享三大寺相关的民俗风情,也让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安代舞等当地特色文化的魅力。这种共同学习、互相交流的方式,让参与者们真切感受到普通话在连接不同民族、增进文化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那达慕大会上与当地村民进行地推活动

实践创新

创新形式是此次推普实践的鲜明注脚。在西沟村,团队成员顶着炎炎烈日,分工协作,以画笔为媒,将推普理念绘上乡墙。勾勒、填色,数小时精耕细作,一幅生动的画卷跃然呈现:翠绿草地映衬着捧书阅读的剪影,“一字一句普通话,千言万语绘中华”的标语遒劲有力。这幅融合了语言学习意义与乡村美景的墙绘,吸引了众多村民驻足观看,无声地传递着学习普通话的价值。

在升级改造中的银沙湾景区,实践团积极助力文旅发展。团队对景区导游、接待等一线服务人员开展了系统普通话培训,显著提升其服务品质与专业形象。同时,深入考察智能居住区,拍摄荞麦博物馆建筑特色与空间规划,全程记录非遗演播厅安代舞展演,并参与文旅宣传片摄制工作。创新科技应用同步发力,团队于那达慕大会创新运用无人机航拍技术,结合蒙汉双语解说进行多平台同步直播,极大扩展活动覆盖面与影响力,成功营造线上线下联动的推普热潮。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西沟村进行墙绘活动

青春赋能

一周的行程紧凑而充实,实践团深入库伦旗多个村镇社区,累计开展儿童教学、青年培训、景区服务、文化调研等各类活动十余场,惠及群众数百人。团队的核心策略清晰——聚焦青年,带动未来。

团队不仅成功动员了像包文强这样的蒙古族高中生成为推普的新生力量,更致力于在当地播撒下“带不走”的种子。通过建立的“传帮带”机制和正在筹划组建的常态化志愿服务队,团队力保“推普主题墙绘”、“普通话+安代舞文旅讲解”等特色项目能够持续开展,让青春的星火在草原深处形成燎原之势,照亮语言助力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养畜牧社区与孩童及工作人员合影

从童音稚嫩的课堂到墨香飘溢的乡墙,从古老肃穆的三大寺到现代气息的银沙湾,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学院的青年学子们,用七天的倾情投入,将普通话化作滋润乡土、沟通心灵的纽带。他们以食品人的热忱与智慧,以创新的实践和真挚的情感,在库伦旗的广袤天地间,书写了一曲推普助力乡村振兴、青春赋能民族团结的动人乐章。(撰稿:朱文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文杰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