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了解山东省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挖掘、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为乡村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海田探韵”调研团队于7月20日至21日来到青岛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片区展开了实地调研。
▲图为团队成员抵达杨家山里片区
共创学堂探秘:学习杨家山里的共富实践
穿过郁郁葱葱的乡间小道,团队首先来到了田园共创学堂。田园共创学堂是一个融乡村课堂、参观展览、会客办公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它清晰地勾勒出杨家山里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宏伟蓝图,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总体规划厅,团队成员们仔细聆听着讲解员讲述杨家山里以“田园共生”为核心理念的发展故事,这里生动地展示了杨家山里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是如何维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平衡的。展厅里面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如樱桃果啤、特色藤织包、非遗扎染包等等,这些独具匠心的物件,皆是传播杨家山里优秀文化的灵动载体。移步置沙盘展示区,杨家山里山河纵横的地形地貌以及乡村开发的蓬勃现状映入眼帘,同时,配合着纪录片的观看,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这片土地所具有的独特禀赋。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田园共创学堂
茶博园访谈:以茶为媒邂逅惬意田园生活
杨家山里的茶博园以茶为媒,将自然景观、农事体验和文化传承相结合,是展现乡村魅力、助力乡村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这里,队员们与秀兰山庄的创始人杨秀兰女士,也是大家口中的秀兰姐,开启了一段关于茶文化以及茶博园发展现状的深度交流。
“一壶好的茶,不仅需要好的水来冲泡,更需要好的冲泡方法,要沉下心来,慢慢体会,品味甘甜,悟出茶道。”谈及蕴含在茶中的丰富文化知识,秀兰姐脸上充满了笑容。在交谈的过程中,队员们还了解到茶博园已经开设了相关的研学课程,孩子们可以近距离观察茶叶的生长过程,了解一系列的制茶工序,同时品尝用园内新鲜茶叶加工的香茗,领略传统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对这片土地、对这些乡亲有着深厚的感情。能为大家做些事,付出微薄之力,我心里踏实。”通过与秀兰姐的交流,队员们了解到茶博园里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当地村民,茶博园的创立为许多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也明显地促进了村里的经济发展。未来,茶博园也将继续升级,创建茶文化博物馆,让游客可以深入了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提供更加丰富的茶艺体验以及更具创新性的茶叶产品,打造成农文旅融合的新标杆。
▲图为团队成员和杨秀兰女士深入交流
历史长卷品读:传承红色精神与历史文化
传承红色精神与历史文化,既要守护根脉,更要创新表达。如今,杨家山里将红色精神与历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实践,既活化了文化遗产,又带动了乡村发展。
杨家山里曾是胶南地区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在这里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走进红色教育基地,队员们专注聆听着每一段历史背后的故事,从革命先辈的勇敢与智慧中汲取奋进力量。展柜中,老旧的行军水壶、字迹斑驳的革命标语,也无声诉说着往昔岁月。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红色教育基地
杨家山里还留存着齐长城遗址,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之一,齐长城在这里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团队来到了齐长城文化馆,该馆从时间和空间两条线上全面展示了齐长城的历史脉络和空间布局,不仅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智慧,也让人们了解到杨家山里在齐鲁文化交融中的历史地位。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齐长城文化馆
交流与体悟:杨家山里的振兴图景
“我们就是秉持‘原山原水原生态,原汁原味原生活’的理念,守住村落的传统样貌,走‘绿色优先、红色传承、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目标是打造成齐鲁样板示范区。”调研的最后,团队成员也和铁山街道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特别在乡村振兴方面,她提到:“我们发展了特色民宿、红色驿站,这些驿站既能住宿,又能展销红色文化产品,同时这里还有小酒馆、农家宴等业态,让游客来了有得看、有得吃、有得住。”从田园共创学堂的农文旅融合示范,到茶博园里的诗意产业与乡邻共富;从红色教育基地的烽火记忆,到齐长城文化馆的千年沉淀,再到对乡村振兴蓝图的擘画,杨家山里正以“守得住初心、融得进创新、带得动乡邻”的姿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振兴篇章。
此次调研于“海田探韵”团队而言,不仅是一次对乡村发展的实地观察,更是一场深刻的学习与体悟,让队员们打开了对乡村价值的新认知。未来,团队将把杨家山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更会带着此次调研的所思、所想、所学,助力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让更多“杨家山里”的故事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嘉一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