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行闽院|返乡探寻漳平历史脉络

发布时间:2025-07-30 23: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楷诗   阅读 2.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根”,深深扎在漳平的红土地里,每一块斑驳的砖瓦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为深化对故土历史文化的认知,助力漳平文化的传承与传播,7 月 11 日,外国语学院 “译韵八闽 —— 八闽文化翻译与传播”实践队队员回到家乡,走进漳平市博物馆,开启了一场与漳平历史的深度对话,用脚步丈量故土的历史厚度,用心灵感受家乡的文化温度。

踏入王景弘史迹陈列馆,队员的目光立刻被墙上泛黄的航线图所吸引。那纵横交错的线条,清晰地勾勒出十五世纪波澜壮阔的远航轨迹。作为漳平先贤,王景弘以钦差正使的身份协助郑和七下西洋,在郑和病逝后,他毅然独率船队完成第八次远航,将航迹成功延伸至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队员缓缓走到展柜前,凝视着里面的古船模型,那精致的构造仿佛能让人看到当年船队在惊涛骇浪中勇往直前的模样。旁边的复刻航海仪器,虽历经岁月打磨,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其在当时航海中的重要作用。这些实物无声地印证着王景弘 “睦邻友好、科学航海” 的壮举,也让这位 “被遗忘的‘郑和’” 在实践队员眼中变得鲜活起来,成为了家乡当之无愧的骄傲。队员驻足良久,想象着当年王景弘率领船队劈波斩浪的场景,心中涌起对先贤的无限崇敬之情。

从王景弘史迹陈列馆出来,队员走进了漳平历史陈列馆。馆内,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静静陈列,诉说着漳平悠久的过往。青铜时代的石器静静躺在展柜中,它们的表面虽已布满岁月的痕迹,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先民们打磨、使用它们时的场景,仿佛看到了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刀耕火种、繁衍生息的画面。旁边的汉代陶罐,造型古朴,釉色深沉,承载着汉代漳平地区的生活气息与文化特色。墙上的奇和洞遗址等分布图,清晰地展示着漳平地区文明的延续与发展,让队员直观地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文明的源远流长。

在 “三乡文化” 展区,队员更是被眼前的展品所吸引。盛唐花盆造型精美,上面的花纹细腻生动,仿佛能让人看到当年漳平作为 “花乡” 的繁花似锦;南宋花圩记载详细地记录了当时花卉交易的盛况,展现了 “花乡” 文化的繁荣;明清画笔与老茶器则串联起 “画乡、茶乡” 的发展脉络,让人感受到漳平文化的多元与深厚。而在生产习俗与饮食文化展品区,春耕旧俗的相关物件、冬至包模具等,生动地勾勒出漳平人 “敬土地、重传承” 的生活哲学。队员仔细观察着这些展品,仿佛置身于过去的漳平,体验着家乡人民的生活点滴,对家乡的文化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

随后,队员来到了道德模范展览馆。刚一走进馆内,“学习道德模范 传递榜样力量” 的标语便映入眼帘,与周围展示的模范事迹交相辉映。陈江桥勇救落水者的英勇瞬间、朱华银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的敬业身影、卢淑妹深耕教育领域,默默奉献的感人故事…… 这些平凡人的善举,如同一股股暖流,涌入队员的心田。队员认真阅读着每一个模范的事迹介绍,看着一张张真实的照片,内心深受触动。她深刻地感受到,崇德向善的品质已经融入漳平的血脉之中,成为了家乡独特的精神底色,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漳平人向上向善。

此次漳平博物馆之行,实践队员通过与历史文物的近距离接触,与先贤、模范的 “隔空对话”,对家乡漳平的历史文化有了更为全面且深刻的认识。这里的每一件文物、每一段事迹,都是漳平历史的鲜活注脚,承载着家乡的记忆与精神。作为返乡的实践队员,她愈发坚定了传承和传播漳平历史文化的信念。她表示,未来将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将漳平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准确地翻译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漳平的过往与精神,为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文来源:译韵八闽——八闽文化翻译与传播实践队陈金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楷诗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9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