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子与鹰舞传承人共绘民族团结画卷

发布时间:2025-07-29 21: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邱亚慧   阅读 6.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邱亚慧、凯吾赛尔江·克热木、吴宣毅)近日,南昌大学“江心比新”志愿服务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开展民族团结实践活动期间,专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塔吉克族鹰舞传承人买热木汗・阿迪力,并与其孙女巴努孜·瓦勒克一同学习鹰舞,深入探寻非遗舞蹈背后的传承故事。

塔吉克族被誉为“帕米尔雄鹰”,鹰舞作为其标志性文化符号,融合了民族图腾信仰与生活智慧,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近距离接触非遗传承,记录边疆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

鹰舞的三重密码:从动作到信仰

在买热木汗・阿迪力的家乡麻扎尔村,76岁的买热木汗・阿迪力身着传统塔吉克族刺绣长裙,为实践队员演示了鹰舞的核心动作。她双脚交替踏地,模拟雄鹰落地的沉稳;双手手腕灵活翻转,仿佛鹰翼振翅;眼神锐利望向远方,透着帕米尔高原独有的坚毅。

“跳鹰舞,先要学鹰的魂。”买热木汗・阿迪力边演示边解释,鹰舞的精髓在于脚步、手部动作与眼神的三重协调。“很多人学了动作却不像鹰,就是少了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她特别强调,鹰舞并非单纯的表演,而是塔吉克族人对“雄鹰”图腾的信仰表达,“我们祖辈守边,鹰是勇气的象征,每个动作里都藏着保卫家园的决心。”

实践队员注意到,传承人展示的鹰舞中,有一个标志性动作:双臂展开后突然收至胸前,配合急促的脚步停顿,仿佛雄鹰发现猎物时的警觉。买热木汗・阿迪力的孙女巴努孜解释:“这个动作源自爷爷辈巡逻时观察鹰的捕食姿态,奶奶说,跳得像不像,要看能不能让族人想起守边的日子。”

图为买热木汗・阿迪力向实践队员讲解鹰舞的动作要领。万益文 摄

传承的困境:当传统遭遇现实选择

在访谈中,买热木汗・阿迪力坦言,鹰舞传承路上困难重重,但她从未想过放弃。“那些年日子很苦,住的是土坯房,夏天在草原上,交通不方便,吃的也没着落,一顿有一顿无的。” 她说起过去的生活,眼神里泛起感慨,“就算那样,也没想着把鹰舞丢了。”

后来,她的丈夫去世了,孩子们都还小,那段日子,她真的很想歇一歇。“可我父亲的一句话,一下子就把我拉回来了。”她记得父亲对她说:“好好跳,好好把这个舞蹈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灵魂,也是你的灵魂。你必须把它传到下一代人手上,这是你的任务。”每每想到这句话,她就浑身充满力气,有了干劲。她回忆,上世纪80年代,国家组织塔吉克族舞者到新疆艺术团进行标准化训练,当时她怀着身孕仍坚持排练,“就怕这门手艺断在我们这代。”

巴努孜·瓦勒克在抖音上拥有5000多粉丝,她发布的鹰舞短视频最高播放量达30万次。“有人跟着视频学,但很多动作都错了。”她无奈地说,短视频里为了追求视觉效果,常夸张手部动作而忽略脚步节奏,“奶奶说这是‘断了腿的鹰’,失去了魂。”

图为实践队员跟随巴努孜·瓦勒克(右一)学习鹰舞基本步伐。于思淇 摄

坚守与创新:让雄鹰继续翱翔

尽管困难重重,买热木汗・阿迪力从未放弃。她的家中珍藏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手绘着各种鹰舞动作图谱。“哪怕只剩一个学生,我也要把这些教下去。”她指着图谱中“鹰击长空”的动作说,“这个动作模仿的是雄鹰在暴风雪中保护巢穴的姿态,塔吉克人守边就像鹰护巢,这种精神不能丢。”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对非遗的保护力度,在中小学开设鹰舞兴趣课,买热木汗・阿迪力也常被邀请去授课。如今其门下学徒已近千人,遍布南北疆。“我还有很多疆外学生,分别来自深圳、北京等地。”她笑着说。

实践队员在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到鹰舞对身体协调性的高要求。“脚步要稳如磐石,手部要轻如羽翼,眼神还要有穿透力,一节课下来汗湿透了衣服。”队员邹思语说,这让她更敬佩传承人数十年的坚守。

对于鹰舞的未来,买热木汗・阿迪力有自己的期待:“可以加些新的配乐,但核心的三个动作不能改。就像我们守边,既要用新的巡逻设备,也要守住老一辈的信念。”她鼓励年轻人:“学鹰舞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它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

图为南昌大学“江心比新”志愿服务队与买热木汗・阿迪力(左五)合影。于思淇 摄

此次探访让实践队员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民族精神的守望。正如“江心比新”志愿服务队指导老师杨京含所说:“塔吉克族的鹰舞里,藏着民族团结的密码——就像雄鹰守护高原,各民族也在共同守护着我们的家园。”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邱亚慧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0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