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福建江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公路货流社会调研闽东实践队的脚步,踏过宁德湾坞的晨曦、福州祥谦的午后、南平建瓯的雨幕。在三个高速收费站的烟火气里,队员们用倾听与观察,打捞着公路货运行业最鲜活的脉动。
宁德湾坞:傍晚的货车流里藏着 “供需密码”
宁德湾坞收费站的栏杆起落间,藏着闽东地区货物流动的规律。实践队队员们刚穿上印着 “福建高速” 的反光背心,收费员李姐就指着车道旁的车流记录表打开了话匣:“早上货车像排队的候鸟,稀稀拉拉但匀速;一到傍晚,拉着瓷砖的重卡、载着荔枝的货车就扎堆来,栏杆抬得都比平时快。为了摸清这 “早晚差异” 的门道,队员们分成两组:一组跟着收费员盯着电脑屏幕,记录每小时货车的车牌属地、载重信息;另一组守在出口,等货车停稳就快步上前。“师傅,您这车厢里的钢筋是往宁德港运的吗?” 面对队员的询问,来自莆田的货车师傅探出头:“是啊,工地等着开工,傍晚走高速不堵车,就是得赶在天黑前到。”
暮色渐浓时,队员们的问卷上已记满数据:傍晚 6 点至 8 点,货车通行量比早高峰增长 40%,其中建材和农产品运输占比超七成。这些数字背后,是闽东地区基建提速与农产品外销的真实图景。
图为实践队员宁德湾坞收费站窗口对通过货车信息进行登记。饶庆涛供图
福州祥谦:陈师傅的 “甜蜜与烦恼”
福州祥谦收费站的广场上,正午的阳光把地面晒得发烫。队员小王攥着问卷,盯着远处驶来的闽 A 牌照货车 —— 这是今天拦下的第 12 位司机。“大学生搞调研?我支持!” 车窗摇下,陈师傅黝黑的脸上带着笑,手里还攥着刚结算的运费单。
陈师傅跑福州到泉州的线路快十年了,拉过服装、电器,现在专运海鲜。“现在高速路修得好,以前走国道要 5 小时,现在 3 小时就到,海鲜到市场还带着冰碴儿。” 他指着仪表盘旁的冷链温度计,“但上个月油价涨了两毛,一趟就多花 50 块;有时候货主拖半个月才结运费,我们跑车的垫不起本钱啊。”
队员们边记边问,发现了更细的门道:陈师傅运输的海鲜对 “时效” 要求苛刻,必须避开下午 3 点后的进城高峰;而旁边拉水泥的张师傅则更关心 “限重”,“祥谦这段高速限 55 吨,多装一点就得绕路,耽误事。” 这些差异,被队员们一一标注在问卷的 “货物需求备注” 栏里。
图为队员在福州祥谦收费站对货车司机进行调研。饶庆涛供图
南平建瓯:牌坊下的茶叶运输经
“千年建州 理学名城” 的石牌坊下,南平建瓯收费站的风带着茶香。队员小饶刚拦住一辆闽 H 货车,司机王师傅就递来一小包新茶:“尝尝?我拉的就是这个,从建瓯到浙江丽水,走了十几年。”
王师傅的货车车厢里,茶叶用防潮纸裹了三层,每层都垫着竹篾。“以前路不好,茶叶颠得碎一半,现在高速平,就是过路费不便宜 —— 一趟 400 公里,过路费要 280 块。” 他敲着计算器,“我们这茶叶利润薄,要是过路费能有个农产品优惠,就好了。”
正聊到兴头,暴雨突然倾盆而下。收费站里,队员们围着桌子整理问卷,发现建瓯的特色农产品运输有个共同点:除了茶叶,运输锥栗、笋干的司机也反复提到 “包装费高”“缺专业冷链车”。雨停后,他们又冒着凉气追出去,拦下一辆刚从山区出来的货车 ——“多问一个师傅,数据就更准点。”
图为队员在南平建瓯收费站前。饶庆涛供图
调研背后:不只是问卷上的勾与叉
这场调研并非一路顺畅。在祥谦收费站,有司机急着赶路,摇手说 “没时间”,队员们就把问卷缩成 “三问版”:“您拉什么货?您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十几秒就能填完;在暴雨中的建瓯,他们借着收费站的灯光核对数据,发现 “运输成本”“政策差异” 是司机们提得最多的词。
数百份问卷最终汇总时,队员们看到的不只是数字:是宁德傍晚的建材车流里藏着的基建活力,是陈师傅冷链温度计上的数字背后的民生需求,是王师傅茶叶包上的防潮纸里裹着的地方经济密码。
“原来公路货运不只是‘把货从 A 运到 B’,” 队员小林在实践日志里写道,“每辆货车的轮子下,都连着产地和市场,藏着行业的痛点与希望。”
这场调研,让福建江夏学院的学子们走出课堂,在收费站的车流里读懂了公路货运的真实模样。而那些带着体温的问卷、司机师傅们的肺腑之言,终将成为破解行业难题的 “钥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饶庆涛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