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丨传文化之韵,育时代新人——广州商学院“潮音心连心”突击队支教实践总结(下)

发布时间:2025-07-29 16:0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江安蕙 谢采倪   阅读 1.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江安蕙)7月15日,广州商学院“潮音心连心”突击队在揭阳市榕城区东泮村莲花学校的支教活动进入后半程。依托前半程建立的师生默契与课程基础,突击队潮韵支教组持续深化“以艺启智、以课赋能”的理念,将课程实践与成长需求深度融合。通过15日至18日的系列课程设计,引导孩子们在动手体验中感悟文化、在协作互动中锤炼品格、在生活场景中运用知识,让孩子们在多元互动中深化认知、锤炼品格,为乡村教育注入更鲜活的生命力。

非遗浸润:从文化认知到传承自觉

非遗课程以“在地化、实践化”为路径,让孩子们在与本土文化的深度对话中建立传承意识。剪纸课上,揭阳非遗剪纸的历史脉络清晰铺展——从两宋起源的雏形到清代鼎盛的风貌,从《揭阳剪纸集》中的经典纹样到“蝙蝠喻福、鱼象征富余”的吉祥寓意,孩子们在聆听中构建对本土非遗的基础认知。实践环节,结合向非遗传承人徐树斌习得的技法,指导孩子们折叠对齐、控制剪角,从剪制星星起步,再自由创作。红纸流转间,剪刀随童真开合,让非遗技艺从文字化为可触的实践,雅韵悄然扎根童心。

图为剪纸课

纸伞小工匠课程则将非遗与美学创作结合,孩子们以揭阳古厝彩绘、民俗故事为灵感,在素面油纸伞上绘制图案。当一把把承载本土记忆的小纸伞在教室展开,传统文化与少年创意相映成趣,文化认同在创作中自然生长。潮汕庙会课程更让传承意识落地生根,以“沉浸式体验”让孩子们亲近本土民俗,队员们用红线和卡纸搭建起微型庙会场景,孩子们参与猜灯谜、投壶等活动,在破解谜面、尝试投掷箭矢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触摸潮汕庙会“祈福纳祥、邻里欢聚”的文化内核,加深对本土传统的认同与热爱。

图为纸伞小工匠课程

体艺融合:从技能习得到品格塑造

体育与艺术课程以“体验式学习”为核心,让品格培养在技能训练中自然发生。音乐课堂上,孩子们学唱《改变自己》,在节奏训练中配合肢体律动——拍手打节拍、踏步踩节奏,用动作强化旋律感知,在“一点点改变,有很大的差别”的歌声中,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图为音乐课

跆拳道课将“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等精神内核贯穿始终,课堂从“敬礼问候”开始,示范鞠躬姿势,传递“尊重对手、尊重规则”的理念。基础动作训练中,马步冲拳的反复练习是对孩子们专注与坚持的磨砺。趣味运动会上,“纸杯塔塔”的反复搭建教会“失败后重来”的坚韧,“气球运送赛”的默契配合传递“步调一致”的智慧,赛场之上,失误时的相互鼓励、成功后的击掌相拥,让“协作、包容”的品格变得可感可触,成为最生动的成长课堂。

图为跆拳道课

图为趣味运动会

素养深耕:从知识传递到能力内化

后半程的素养提升课程,以“扎根本土、立足实践”为导向,推动知识传递向能力内化深度转化。历史课聚焦揭阳本土文化,队员们以榕江西湖的变迁为切入点,结合清代潮汕名臣郑大进的治政故事,通过“地标今昔对比”“历史人物事迹分享”等形式,让孩子们在熟悉的地域场景中串联历史脉络,理解家乡发展与历史人物贡献的关联,将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具象的本土记忆。

图为历史课

职业探索课程则搭建起职业认知与个人成长的桥梁。支教组成员结合国防教育延伸出军人、消防员等职业的介绍,同步讲解医生、教师、非遗传承人等多元职业的社会价值,引导孩子们明确自己的梦想职业并分享理由。孩子们在表达中厘清个人追求与社会需求的联结,职业认知与责任担当在互动中同步生长。

图为职业探索课程

从非遗传承的文化自觉,到体艺融合的品格塑造,再到素养深耕的能力内化,“潮音心连心”突击队的支教课程始终以“孩子为中心”,让教育从单向传递变为双向互动,从知识灌输变为成长浸润。这些课程系统提升了孩子们的文化认同、品格素养与实践能力,为他们成长为新时代青少年奠定了基础。接下来,突击队潮韵支教组将以文艺汇演为契机,让孩子们在成果展示中收获自信,为本次支教活动画上圆满句号。而课程所培养的文化认同、健全品格与实践能力,将持续作用于孩子们的成长,成为乡村振兴进程中具有生动力的青春力量。

图为合影留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江安蕙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