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傅艺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阶段,天津大学教育学院“E宕情深”实践队入选教育部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国家级重点团队,并于7月深入甘肃省宕昌县磑子坝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队推普活动合照
团队立足当地语言生态与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探索出一套具有推广价值的“天大做法”。创新采用“推普+”融合模式,构建起“推普筑基—榜样引领—产业赋能—人才反哺”的完整体系,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深度融入乡村发展脉络。同时,实践队以语言为切口,把普通话推广作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桥梁。以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将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其中,最终实现“语言能力提升—职业认知深化—乡土认同增强”的递进效果。
在“教会一口普通话”的同时,也“点亮一条人生路”,让更多西部乡村的孩子拥有向外走、也愿意回来的可能。
一、推普入户听民声,语润乡土助振兴
队员们挨家入户走访,与二十余户家庭、三十余位村民围坐促膝长谈,积极推广普通话,详细介绍其在务工、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性,同时与村民深入探讨方言作为地域文化载体的魅力与价值,强调其应被珍视和保护。村民们普遍反映,普通话水平有限导致与外界沟通存在诸多不便,迫切希望提升能力以融入现代社会,但也表达了对承载家乡记忆与情感的方言的不舍,希望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能保护好地方方言。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村民促膝长谈
为进一步明晰当地语言状况,实践队精心设计并发放推普专项问卷,累计回收有效问卷百余份。调研发现,当地村民学习普通话的需求日益增长,但部分群体因缺乏系统指导、应用场景有限等原因,在流利表达和复杂场景运用上仍有不足。绝大多数村民强烈认同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需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方言。
▲图为实践队入户走访村民推广普通话
二、语润童心启智门,课堂推普绽新颜
实践队在磑子坝小学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普通话推广课程。在“推普小课堂”上,队员们巧妙融合实用表达与趣味互动。通过“方言与普通话对比”小游戏点燃孩子们的兴趣,并针对平翘舌、前后鼻音等发音难点进行专项训练。在“红色故事我来读”环节,队员们带领学生用标准普通话诵读当地革命事迹,既锻炼了语言能力,又厚植了家国情怀。实践队还为学校留下了拼音卡片、绕口令手册等教具,让推普的种子在校园持续生根发芽。
▲图为实践队成员开展普通话小课堂
▲图为学生们在课堂上朗读练习
更具特色的是“筑梦小课堂”。队员们结合当地乡村发展实际,设计“普语 + 职业”趣味课程。课程首先讲述本地返乡青年用普通话对接外地客商、乡镇医生用标准语沟通病情的真实故事,随后组织“小老师教方言转普通话”、“小主播介绍家乡好物”等角色扮演活动。孩子们模仿着用普通话自信地说“我们这儿的山货可好了”,学着医生的样子认真讲“您慢慢讲,我听着呢”。课堂上,队员们还展示了县城农产品交易市场、乡村学校的照片,引导孩子们用普通话畅谈“长大后想为家乡做什么”。在一次次的开口练习中,孩子们逐渐领悟:说好普通话,能让家乡的好东西走出去,也能更便捷地服务乡亲。
▲图为学生在普通话课上发言展示
此次实践中,“E宕情深” 实践队在宕昌县磑子坝村开展推普活动: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研掌握村民需求;在磑子坝小学开设推普小课堂,以趣味互动教发音、诵红色故事,设筑梦小课堂结合当地实际开展 “普语 + 职业” 教学,成效显著。
未来,实践队将深化调研成果,对接资源提供更贴合的学习支持,推动校园推普常态化,完善 “推普 +” 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撰文 | 傅艺萌
图文|“E宕情深”社会实践队
审核|魏燕 汤东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汤东来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