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践行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皖南医学院护理学院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于2025年7月27日奔赴安徽省临泉县高塘镇,先后走访姐妹姜行与临泉县中姜农业有限公司开展产业调研。通过参与农事劳作、访谈产业工人、对话企业负责人等形式,既触摸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脉搏,也探索着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以实际行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走进姐妹姜行,倾听基层劳动者心声
在临泉县高塘镇姐妹姜行,志愿者们走进工人们日常工作地点,与姜行工人面对面交流,真实记录他们的工作状态与生活境遇。“一斤姜一毛钱,一天弯腰搬运十余小时”,60岁的李阿姨边分拣生姜边向队员讲述。通过访谈,团队了解到,这里的工作者多为留守中老年人,他们清晨四点开工,有时工作时间长达16小时,月收入仅2000-3000元。高温作业环境下,仅有的风扇优先供给客户,工人们只能靠草帽毛巾抵御酷暑。当问及期待时,粗糙的手掌摩挲着姜块,"能涨点工钱就好"的朴素回答,让志愿者们深刻感受到产业兴旺背后劳动者的艰辛付出。在随后的劳动体验中,志愿者们尝试搬运50斤重的姜筐,不到半小时便汗透衣背。"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亲身经历才懂他们的不易",志愿者彭婉婷揉着酸痛的腰说道。这场“沉浸式”调研,让年轻学子们真正触摸到乡村振兴中最真实的温度与重量。
图为队员们协助工人分拣生姜
探访中姜农业有限公司,探寻现代化生姜产业发展
在临泉县中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志愿者们深入生产一线,实地探访生姜精深加工的现代化工艺流程。深入探访生姜精深加工全流程。企业负责人带领志愿者们实地参观了烘干、冷藏、分拣三大核心车间,全面了解生姜从初级农产品到标准化商品的转型升级之路。在烘干车间,负责人详细介绍了阶梯式温控烘干工艺:"这项技术既能保留生姜活性成分,又能确保干燥均匀,大大延长了产品保质期。"冷藏车间内,4座大型冷库在13-15℃恒温环境下可储存4000吨生姜,为姜农应对市场波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分拣车间里,工人们正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清洗、筛选,每块生姜都要经过三道质量检验“通过自动化设备与传统人工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产品标准化生产。”负责人手持去皮生姜向队员们讲解质量标准。参观过程中,志愿者们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提升,认识到产业链延伸和价值提升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图为队员们参观冷藏库
对话企业领军人,共话乡村振兴新路径
在临泉县中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专题访谈中,董事长刘红与志愿者们深入交流,分享了企业推动生姜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实践。访谈围绕产业链延伸、技术创新和人才需求等维度展开,为志愿者们呈现了一幅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图景。刘红介绍,中姜公司正在临泉经开区重点打造冷链仓储加工、姜茶姜酒深加工项目,并与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建设优质高产生姜育种基地。“公司正在构建从种植到加工、存储、销售,甚至期货交易的全产业链体系,”刘红说。这一发展规划预计将直接带动1000余人就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提升临泉"姜经济"的附加值。谈及个人经历,刘红动情地表示:“在外打拼多年,掌握了生姜全产业链技术,还参与了山东生姜期货贸易标准的制定。现在回乡创业,就是希望用专业所长回报家乡。”他特别强调人才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呼吁更多有志青年返乡创业就业,共同推动临泉生姜产业高质量发展。队员们由衷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既要学习这种回报家乡的情怀,更要思考如何将专业知识与乡村振兴需求相结合。”此次访谈不仅让志愿者们了解到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更激发了大家服务乡村、建设家乡的热情与思考。
图为采访临泉县中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红
践行青春担当,助力健康乡村建设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在实地走访中,大家既见证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生动实践,也切身感受到产业工人的辛勤付出。通过与一线劳动者和企业负责人的深入交流,青年学子们更加明确了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对乡村振兴的关键作用。这次实践活动为服务"三农"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经验,也进一步坚定了队员们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信念。
牛倩倩/文;姚媛媛,王莉萍/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牛倩倩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