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至14日,湖南文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武陵霓裳·桑植寻音”先行队赴张家界市桑植县,开展为期10天的红色文化研学与非遗传习实践。师生们以“深化红色文化认知、探索非遗创新路径”为目标,通过实地调研、技艺学习与艺术创编,用青春视角解码传统文化时代密码,为传统艺术注入现代生命力。
红色基因铸魂:沉浸式感悟长征精神
先行队首站走进红二方面军长征纪念馆与贺龙纪念馆。通过馆藏文物、历史影像及场景复原,系统梳理了红二方面军长征历程,重点学习贺龙元帅“两把菜刀闹革命”的家国情怀。在贺龙故居前,实践团成员结合音乐舞蹈专业,探讨如何将长征精神转化为舞台叙事语言,为后续创作积累素材。
非遗活态传承:鼓点与唱腔中的文化密码
在马合口白族乡麦地坪村,先行队成员跟随第29代白族杖鼓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钟必武老师及其师妹钟彩香老师进行学习。通过拆解“野猫喜虾”“苏庆背剑”等传统动作,团队尝试将现代舞蹈语汇融入鼓点编排,探索非遗的青春化表达。随后,团队拜访傩戏传承人喻明师,记录傩戏唱腔,研究其“一领众和”的声乐结构对现代作品创作的启发。在杜家坪村,先行队成员围坐在桑植民歌传承人谷彩花老师身旁,学习高腔唱法与梯田劳作民谣,结合多声部合唱技法改编《棒棒锤在岩头上》,为传统民歌注入和声层次感。
创编赋能:校园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7月14日返校后,先行队成员立即启动成果转化工作。舞蹈团队以杖鼓舞鼓点为基底,融合现代编舞理念编排新作品;音乐团队则基于桑植民歌采风素材,完善多声部合唱版本。未来学院也将通过舞台展演、短视频传播等多元形式,推动非遗从乡土舞台走向更广阔的文化空间。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场青春“铸魂之行”。湖南文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师生以“倾听者”的专注深挖文化根脉,以“践行者”的担当探索创新路径,在红色基因与非遗文脉的滋养中,让青春与传统文化同频共振,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文化传承答卷。( 通讯员:吴馨瑶 潘一凡 成雨晏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成雨晏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