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 刘金奇) “法者,治之端也。”为将法治微光播撒基层,2025年7月3日至4日,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法学院“法沐韶光,乡约未央”普法宣讲团携专业热忱赴庄河市,以“法律面前无特权,人人守法筑平安”为主题,辗转养老院、校园、社区开展精准普法实践。7名青年学子以法为舟,以情为桨,将法条精度化作民生温度,在乡野街巷书写青春法治答卷
一、雨润桑榆:银发课堂藏温情,法治护航夕阳红
3日午后,骤雨初歇,宣讲团冒雨抵达康庄养老院。带着精心准备的慰问品,成员们围坐老人身旁,在拉家常的暖意中开启“银发法治小课堂”。朱蕊、梁俊杰等聚焦赡养纠纷、遗产继承等“急难愁盼”,将《民法典》中“意定监护”“遗嘱形式”等条款转化为“大白话”,结合“保健品诈骗”“虚假养老投资”等典型案例拆解防诈技巧。一句句耐心解答,一次次温情互动,让法律不再是冰冷条文,而成为守护晚年安宁的“暖心铠甲”,这场雨中赴约的普法课,赢得长者们满堂认可。
▲图为宣讲团成员在康庄养老院为老人讲解法律知识。
二、童蒙养正:校园普法接地气,青春守护伴成长
同日下午,宣讲团转场庄河市初级第一中学。放学铃声未落,成员们已在校园外设起流动咨询台,普法手册与定制钥匙扣很快送到学生和家长手中。李劭洋以“未成年人游戏充值能退吗?”“遭遇欺凌该找谁?”等鲜活问题切入,用情景剧式讲解剖开《民法典》中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防护网”。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边界解读,到校园欺凌维权的“三步走”路径,一个个贴近生活的案例让法律与青春成长同频共振,让“学法用法”的种子在少年心中悄然扎根。
▲图为宣讲团成员与庄河一中的学生的合照。
三、乡音传法:田间地头解民忧,法治甘霖润乡土
4日清晨,晨曦洒满田埂,宣讲团赴徐岭镇养老院开展农村专场普法。考虑到乡土语境,刘金奇操着方言开讲,把土地流转、消费维权等“硬核”法律知识化作“农家话”:“宅基地确权要啥手续?”“卖菜被坑咋维权?”成员们在地头田边与老人促膝长谈,用乡音消解法律隔阂,用实例破解认知盲区。从土地承包经营到农产品售卖维权,这场“泥土味”十足的普法,精准填补农村法律科普的薄弱环节,让法治甘霖真正浸润乡野。
▲图为宣讲团成员在徐岭镇养老院田间为老人讲解土地相关法律知识。
四、社区共筑:签名承诺凝共识,法治春风入万家
实践活动最后一站,庄河市中心社区热闹非凡。宣讲团设展台开展互动普法,“法律面前无特权”的鲜红条幅前,市民们纷纷提笔签名,承诺共筑法治防线。黄弈鑫以“网络谣言会犯法吗?”拆解典型案例,唐旖萍编创“陌生来电要警惕,转账核实再下笔”的防诈顺口溜,一份份防诈手册在欢声笑语中传递。从法条解读到情景演练,从签名承诺到顺口溜记诵,法律知识在轻松氛围中走进寻常百姓家,让“全民守法”从口号变为生动实践。
▲图为宣讲团成员于中心社区手持普法条幅合影。
此次庄河之行,宣讲团以青春之力架起法治桥梁,用专业与温情将法理转化为“民生语言”。从银发课堂到校园普法,从乡音传法到社区互动,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基层法治需求,以行动诠释“法治为民”的初心。正如古语所言:“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这支青春普法队,正以点滴行动让法律温暖落地生根,为基层法治建设注入生生不息的青春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金奇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