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寻光”突击队:以青春画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7-23 23:5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晴   阅读 822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号召,赋能乡村文化振兴,2025年7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寻光”突击队一行20人,怀揣青春热忱与艺术理想,深入清远英德市青塘镇,开展了一场以“艺术点亮乡村”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支队伍充分发挥特长,化身乡村“美容师”。他们以汗水为墨,以旧墙为卷,在一周时间里,让散布于村落间的200余平方米老旧墙体焕发新生,蝶变为承载乡愁、展示新貌、凝聚人心的“露天艺术馆”。原本沉寂的村巷,因青春的色彩而生动,因艺术的注入而自信。

校地协同,精准落笔绘就振兴蓝图

活动伊始,“寻光”突击队便将“精准”二字刻在行动核心。抵达青塘镇后,队伍第一时间与镇政府建立了紧密高效的协作机制。双方组成联合调研小组,马不停蹄地深入田间地头、走访村民家庭、探访特色产业基地。几天的密集调研,不仅让队员们脚底沾满泥土,更让他们心中装满了青塘的脉络:蓬勃发展的肉鸽养殖产业,规模化的麻竹笋种植基地,是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支柱;绵延的青翠稻田、蜿蜒的乡间阡陌、古朴的农家院落,构成了这里独特的生态画卷;而淳朴的民风、邻里互助的传统以及对文明新风的追求,则是乡村治理的宝贵财富。

图为“寻光”突击队指导老师王子豪与青塘镇政府工作人员对接。陈恺楠 供图

基于此,双方精准锚定了墙绘的核心主题——“产业·生态·新风”。点位选择同样深思熟虑,摒弃“花架子”,聚焦主干道旁、村民广场、学校周边、产业基地入口等真正人流密集、影响深远的25处老旧墙体。合作模式更是创新务实:“政出物资、校出人力”。青塘镇政府全力做好“后勤部长”,高效保障了优质环保颜料、投影设备等物资供应,并协调村民腾挪清理墙面,为创作扫清障碍。“寻光”突击队则倾注全部创意智慧与专业技能,承担起从主题深化、图案设计、线稿打样到现场绘制、后期维护的全流程艺术创作重任。

突击队指导老师王子豪在创作现场强调:“这次实践的灵魂在于‘在地性’的深度结合。我们不是来‘涂鸦’,而是来‘对话’。每一幅画稿都反复推敲,力求将青塘独有的产业符号、生态肌理、文化基因转化为村民看得懂、有共鸣、能自豪的视觉语言。让艺术真正‘驻’进乡村,成为根植于泥土、服务于乡亲的文化种子。”这份严谨与用心,为后续墙绘的“活”起来、“火”起来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专业赋能,匠心巧手唤醒旧墙新生

创作周正值岭南酷暑,烈日炙烤着大地,也考验着队员们的意志。面对斑驳起皮、污渍遍布的老旧墙面,“寻光”队员们展现出令人赞叹的专业素养与工匠精神。他们严格遵循创作流程:首先运用专业投影设备,在墙面精准投射放大设计稿,确保构图比例丝毫不差;接着分层打底,精心调配覆盖力强的环保底漆,为旧墙“焕肤”;随后采用分层上色技法,由大块面铺陈到小细节精雕,色彩层层叠加,过渡自然;最后进行细节精修和整体罩染,提升画面的立体感和耐久性。汗水浸透衣背,颜料沾染手足,蚊虫不时侵扰,但无人退缩。从晨曦微露到夜幕低垂,梯架上专注的身影,成为青塘夏日最动人的风景线。

25处旧墙,在匠心妙笔之下,蝶变为一幅幅诉说青塘故事的“立体画卷”。

图为“寻光”突击队员在墙绘。陈恺楠 供图

产业风采跃然“墙”上:一面村口主墙,成为“青塘肉鸽”的生动名片。队员们以略带卡通风的写实笔触,描绘出成群体态丰腴、羽毛光亮的肉鸽,或悠闲踱步,或展翅欲飞,背景点缀着现代化的鸽舍轮廓和丰收的谷粒,下方清晰标注“青塘肉鸽,绿色美味”。另一处临近麻竹笋基地的墙面,则化身为“麻竹笋的成长日记”——破土而出的嫩笋、挺拔青翠的成竹、满载收获的竹篓,配以“青塘麻竹笋,鲜甜脆嫩”的宣传语。这些作品直观生动地宣传了地方优势产业,提升了特色农产品的形象认知度和品牌价值。

田园诗意定格乡愁:在村中老屋群落的墙面上,一幅大型田园风光图徐徐展开。画面构图深远:近处是金浪翻滚的稻田,稻穗低垂,仿佛能闻到丰收的气息;中景是蜿蜒的乡间小路,穿过竹林,连接着白墙黛瓦、错落有致的农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苍翠山峦,云雾缭绕。画面色彩明快和谐,光影处理细腻,将青塘静谧悠然的生态之美永恒定格,瞬间唤起村民心底最深的乡土记忆与归属感。

文明新风润物无声:在村民活动广场的围墙,一组以“和谐青塘”为主题的卡通宣传画格外醒目。活泼的画面描绘了“邻里围坐分享丰收喜悦”、“青年志愿者帮助老人打扫庭院”、“孩童自觉将垃圾投入分类桶”、“家庭和睦聚餐其乐融融”等场景。这些贴近村民生活的画面,摒弃了生硬的说教,以温暖、亲切、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孝老爱亲、和谐互助、爱护环境的文明理念春风化雨般融入日常。

图为“寻光”突击队墙绘内容。黄梓升 供图

青春印记,艺术星火点燃振兴希望

7月12日傍晚,当最后一抹晚霞为青塘披上金纱,“寻光”突击队队长朱泽铭为象征“希望”的向日葵点上最后一片金黄花瓣。至此,这场历时7天、挥洒无数汗水的艺术实践圆满收官。

200余平方米的精美墙绘,如同散落在青塘的璀璨明珠,迅速焕发出惊人的活力与魅力。曾经被忽视甚至嫌弃的破败角落,如今成了村里最热闹的“网红打卡点”和最具说服力的“立体宣传栏”。村民们茶余饭后,总爱到新墙绘前转转看看。

青塘镇镇长在验收成果时给予了高度评价:“‘寻光’队员们带来的,远不止是墙上的画作。他们带来了最前沿的审美理念、澎湃的青春活力和赤诚的乡土情怀。这些作品,不仅极大地美化了我们的村容村貌,更重要的是,它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艺术赋能乡村的无限可能。这是‘百千万工程’落地生根、文化振兴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成果!”

告别青塘,队员们带走的是沾满颜料的衣衫、晒得黝黑的皮肤,以及心中沉甸甸的收获。队长朱泽铭在返程车上,望着窗外渐远的青塘,动情地说:“这次实践,对我们而言,是专业技能在广袤乡土中的一次淬炼,更是一次深刻的情感洗礼和思想升华。我们触摸到了乡村的脉搏,理解了乡亲的期盼。我们真切地体会到,艺术绝非阳春白雪,它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的、充满温度的力量——唤醒沉睡的乡村记忆,连接割裂的城乡情感,激发内生的发展自信。这‘寻光’之旅,照亮了青塘的一角,也点燃了我们心中的火种。未来,我们期待继续以画笔为犁,深耕希望的田野,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为更多乡村增添亮色,绘就更加壮美、更加广阔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如今,当人们漫步在青塘镇的街巷,那些跃动于阳光下的青春色彩,那些讲述着“产业·生态·新风”的墙绘故事,早已超越了装饰的范畴。它们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更是乡村振兴蓬勃生机的宣言书。它们昭示着,当青春的力量与乡村的沃土相遇,当艺术的星火点燃振兴的梦想,希望的田野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华。

图为“寻光”突击队赴清远市英德市青塘镇大合照。王子豪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晴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