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聆听老兵峥嵘岁月——武汉轻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志愿者对话核试验部队老兵

发布时间:2025-07-20 19:3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缘 徐瑶 陈韬宇 张轩   阅读 9.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 李缘、徐瑶、陈韬宇、张轩)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入学习“两弹一星”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近日,武汉轻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花朵计划”志愿服务队走访武汉市园博社区,与曾参与核试验部队的退伍老兵杨業利面对面交流,聆听那段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

1962 年,15 岁的杨業利从武汉十一男子中学参军。彼时台湾危机凸显,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国家急需兵力保障内陆安全,更将导弹与核试验研发列为重中之重。一年后,他随中央八三四二部队奔赴西北,成为参与第一颗原子弹、氢弹试验的特种工程兵,与四万多名战友一同扎根戈壁。

“我们就是给科学家搭‘窝’的人。”杨爷爷笑称。作为特种工程兵,他们的任务是搭建试验场地、保护科研人员安全、配合核试验取样,看似基础的辅助工作,却是核试验成功的关键支撑。回忆起当年的艰苦,老人历历在目:戈壁滩上只有坚硬的石子路,吃的是玉米面掺着青稞面,有时连馒头土豆都没有盐巴;住的是帐篷,寒冬里煤炉半夜熄灭,冻醒了就裹紧被子挨到天亮;三年里只洗过两次澡,夜晚常被风沙与狼嚎惊醒。

比环境更严苛的是纪律。参与核试验需经过层层政治审查,从自身到三代亲属无一遗漏,边境地区人员更是被严格排除在外;保密纪律堪称铁律,“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战友间即便同乡也绝口不提工作内容。“这不是普通纪律,是政治纪律。”杨爷爷郑重地说。

付出的代价沉甸甸。当年武汉赴西北的500名士兵,如今仅存六十余人,核辐射留下的疾病困扰着幸存者,不少科学家也因此离世。但老人谈及此,眼神却格外坚定:“我这辈子没什么光辉点,却走了一条光辉的路。为国家奉献青春,值!”

对话中,杨爷爷反复强调“活到老学到老”。他坦言,当年部队里有文化的人总能更快适应工作,“不管读了什么书,肯学习就不一样”。面对青年学子,他寄语道:“年轻人别怕苦,国家当年那么难都挺过来了,你们有文化、有条件,更要往前冲。”

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对话,让志愿者们深刻体会到“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核——爱国情怀是底色,艰苦奋斗是底气,团结协作是动力。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志愿者们表示,将以老一辈建设者为榜样,把钻研精神融入专业学习,用青春力量践行报国之志。正如杨爷爷所说:“只要做了对中华民族有利的事,就无怨无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谢联归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0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