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 张宇智、李兴昶、李家欣)2027年7月4日至7月7日,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码’上出发”实践团深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四福科技有限公司、浪潮科技产业园、思灵机器人有限公司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旨在引导青年学子紧跟时代步伐、触摸创新脉动,将课堂延伸至科技企业心脏,通过零距离体验与对话行业先锋,将理论学习转化为报国情怀,为投身强国伟业积蓄青春力量。
四福科技:核心技术驱动的创新引擎
在四福科技的研发中心,密集排列的服务器指示灯闪烁不停,屏幕上跳动着复杂的代码流。学生们围在测试台前,近距离观察工程师们对新一代智能算法的调试过程。该公司物联网领域技术总监冯传宇向师生们介绍:“本公司年均研发投入占比超过营收的15%,持续的压强式投入是突破关键瓶颈、保持技术领先的根本。”他指着一块正在测试的芯片模组说,“像这样的核心部件,从设计到流片再到验证,往往需要数百个日夜的攻坚。” 亲历技术从构想到落地的艰辛历程,让计算机专业学生徐佳爱深有感触:“看到一行行代码最终转化为硬核产品,理解了创新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的投入和汗水。”
▲图为讲师在为“码”上出发实践团讲解机器设备
浪潮产业园:数据洪流中的智慧脉动
步入浪潮科技产业园的数据中心,低沉持续的嗡鸣声扑面而来,数万台服务器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高速运转。云计算工程师王守磊在一块实时显示城市交通流量的大屏前讲解:“这里汇聚了海量政务数据,通过云端算力实时分析,为城市治理提供决策支撑。”在现代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橙色的AGV小车沿着预设路线无声穿梭,机械臂在精密指令下完成装配。王芳解释道:“每个动作背后都有大数据平台的精确调度,数据正成为驱动千行百业的新‘石油’。” 面对庞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智能化场景,学生杨博闳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这为同学们理解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场景提供了最直观的教材。”
▲图为讲师在为“码”上出发实践团讲解浪潮概况
思灵机器人:人机协作的精密未来
思灵机器人的生产车间里,数台机械臂正以令人惊叹的精度进行微米级焊接作业,火花飞溅处,焊缝均匀平滑。现场技术总监陈兆芃拿起一件刚完成焊接的精密部件展示:“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可以达到0.1毫米,这依赖于核心运动控制算法的突破。”他特别提到与高校的合作模式:“比如与各高校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学校负责前沿理论探索,而公司提供工程化平台,这种‘实验室+中试线’的模式加速了技术转化。” 看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成果,带队的刘教授频频点头:“这种协同创新机制,是攻克‘卡脖子’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路径。”
▲图为讲师与“码”上出发实践团成员交流机械臂设备
四天的探访行程紧凑而充实。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学生们带着前沿的见闻和与行业先锋对话的启发踏上归程。正如实践团成员李伶歌所言:“此行不仅刷新了同学们对技术前沿的认知,更将‘科技报国’的宏大叙事具象化。未来,“码上出发"实践团希望能用自己的代码,参与到这场创新的浪潮中。” 实践虽短,思考未止,这批青年学子正将所见所闻内化为投身科技强国建设的新动力。
撰文 | 李家欣
图片 | 李家欣
审核 | 张宇智 李兴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家欣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