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衡阳市衡南县近尾洲联合学校中心小学的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五年级英语课正点燃着暑期的热情。“铜”心“碳”索三下乡支教团队的彭欢欢老师,用活力与创意将“sports”主题融入英语教学,让孩子们在欢笑与互动中感受语言与运动的双重魅力,课堂上高涨的积极性与默契配合,成为这个夏天最动人的教育风景。
“Who can tell me the name of this sport?”随着彭欢欢举起一张篮球图片,教室里瞬间举起一片小手,五年级学生们争相用稚嫩却清晰的英语回应:“Basketball!”“It's my favorite!” 这样的场景贯穿整堂课——从足球(football)到游泳(swimming),从跑步(running)到跳绳(skipping rope),彭欢欢巧妙地将孩子们熟悉的运动项目转化为英语学习的“活教材”。他没有局限于单词背诵,而是通过“快速抢答”“动作模仿猜单词”“小组竞赛说句子”等游戏化环节,让课堂变成了“运动+语言”的互动场。
(彭欢欢带领同学们一起朗读英语单词)
当讲到“play table tennis”时,彭欢欢拿起粉笔盒当作“球拍”,做出挥拍动作,学生们立刻心领神会,纷纷站起来模仿,一边做动作一边大声重复短语,教室里满是清脆的朗读声与笑声。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teamwork”(团队合作)这一单词,他组织了一场迷你“英语接力赛”:每组学生轮流用英语说出一个运动项目,最后共同完成一句关于运动的句子,孩子们为了团队荣誉全神贯注,不仅锻炼了口语,更在协作中体会到单词背后的意义。
“彭老师的课就像在玩游戏,不知不觉就记住了好多单词!”学生刘书琪课后兴奋地说,他平时有些腼腆,这堂课却主动举手回答了三次问题。另一位学生则拿着自己的笔记本展示:“今天学的运动单词都画了下来,回家要教爸爸妈妈怎么说!”
(刘书琪在课上积极举手发言)
作为“铜”心“碳”索支教团队的一员,彭欢欢始终认为,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兴趣的点燃。“农村孩子接触英语的场景有限,结合他们喜欢的运动来教学,既能降低学习门槛,又能让他们感受到英语在生活中的用处。”他在备课中特意挑选了贴近乡村孩子生活的运动项目,比如爬山(climbing mountains)、跳远(long jump)等,让孩子们在熟悉的语境中产生共鸣,自然地打开话匣子。
课堂上,彭欢欢始终保持着与学生的平等互动:当学生发音不够标准时,他会蹲下身耐心纠正,并用鼓励的眼神说“Try again, you're great!”;当小组回答出色时,他会带领全班一起鼓掌欢呼,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被认可的喜悦。这种尊重与包容的氛围,让原本有些拘谨的学生渐渐放开,从“不敢说”到“敢开口”,从“被动听”到“主动参与”,课堂成为了孩子们释放天性、大胆表达的舞台。
(彭欢欢为同学们放的有关运动的英文视频)
“铜”心“碳”索支教团队负责人表示,此次支教活动不仅聚焦知识传授,更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彭欢欢的体育英语课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将学科知识与生活体验相结合,让教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发生。
下课铃声响起时,孩子们仍意犹未尽,围着彭欢欢问:“老师,明天还能上运动英语课吗?”彭欢欢笑着点头:“只要你们喜欢,就可以一起探索更多有趣的内容!”
在近尾洲联合学校中心小学的教室里,这场由“铜”心“碳”索团队带来的英语课,不仅教会了孩子们关于“sports”的单词与短语,更播下了一颗热爱学习、勇于表达的种子。当知识与兴趣相遇,当老师与学生同心,教育便有了穿透时光的力量,而彭欢欢与孩子们的这场“运动语言之约”,正是乡村教育振兴中温暖而有力的一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汤宇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