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转型加速,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其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多元。青少年学业焦虑、中青年职场压力、老年人孤独感等问题交织,成为影响社区和谐稳定的隐形挑战。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实践团积极响应国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号召,赴庆余社区开展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区的实际力量。此次实践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行动。通过深入社区一线,实践团可以直面真实的心理需求,理解心理健康服务的社会价值。
▲图为社区环境
为了确保实践有序进行,实践团分三阶段推进活动,避免流程化走过场,突出“需求调研”与“实效服务”两个核心,确保每一步都紧扣社区实际需求。首先进行深度研讨,锚定服务方向,抵达社区后,实践团并未急于开展活动,而是先与社区居委会、社工站工作人员召开座谈会,详细了解社区人口结构、常见矛盾、及现有心理服务短板。结合座谈会信息,实践团梳理出“亲子关系”“老年孤独”“职场压力”三大高频议题,明确“聚焦重点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的方向,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图为实践团活动前讨论
之后科学调研,摸清需求底数,为避免主观判断与实际需求脱节,实践团联合社区社会组织设计了分层调查问卷。问卷针对青少年、中青年、老年人三类群体设置差异化问题,如向青少年提问“是否因成绩波动失眠”,向老人询问“每周与人深入交流的次数”。最终回收有效问卷若干份,这些数据为后续服务提供了精准依据。在活动的最后直面需求,解答居民困惑基于调研结果,实践团于是在社区服务中心开设“心理答疑角”,集中为居民解答问题,同时针对重点群体开展小型互动活动。面对青少年提出的“考试紧张到大脑空白怎么办”,实践团结合心理学知识,教授“5-4-3-2-1感官着陆法”;对职场人士的“加班引发家庭矛盾”困惑,实践团引导其尝试“情绪暂停法”;针对老人“子女不常回家”的失落,实践团建议通过“共同养植物”“线上分享日常”等轻互动增进联系。 实践期间,“心理答疑角”成功为居民们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获取了他们的认可。
▲图为组织填写调查问卷
此次志愿活动的意义影响深远,实践团实现了从“理论”到“应用”的跨越,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团通过设计问卷、解答问题,提升了沟通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更直观地理解了“社会需求”与“知识价值”的关联,不少人表示“未来想做更贴近民生的工作”。激发社会参与的主动性
▲图为回答居民问题
活动通过社区公众号、校园分享会等渠道传播后,引发青年群体对社区服务的关注。这一过程中,青年逐渐意识到:社会服务不必“高大上”,从解答一个具体问题、填写一份问卷开始,就能成为社区建设的一份子。探索“校社协同”的心理服务模式,此次实践为社区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实践团通过学生团队与社会组织合作,既能利用专业知识设计科学调研工具,又能凭借亲和力降低居民对“心理问题”的抵触;用“答疑”而非“咨询”的轻量形式,让心理服务更易被接受,学生们带来的不仅是答案,更是让居民‘愿意开口’的氛围,这种‘接地气’的模式值得推广。此次实践证明,实践团能以专业素养与真诚态度成为连接校园与社会的纽带,在服务社区中实现自我成长,更推动了“心理健康服务下沉社区”的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了青春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汪青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