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激活乡村文旅发展潜力,7月1日至9日,安庆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文旅锦囊”实践团深入安徽省安庆市多地,聚焦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创新、敬老服务、劳动教育及新式文旅IP打造等主题,开展丰富实践活动。实践团深入安庆乡村一线,积极运用专业所学,通过实地调研、方案策划与志愿服务,助力当地文旅产业升级,以特色文旅切实带动乡村发展。
深耕农旅基地,赋能乡村振兴
走进安庆市龙云庄园,在工作人员带领下,队员们零距离接触葡萄园、西瓜园及火龙果园,学习种植知识,亲身参与葡萄套袋、捡烂果等农事操作,沉浸式体验水果从种植到采摘的全过程,并拍摄宣传片、进行直播推广。队员刘俊丽在劳作后深有感触:“以前觉得乡村振兴是口号,如今真切体会到,它需脚踏实地解决具体难题。”
图为实践团在为葡萄套保护袋
挖挖文化资源,探寻文旅融合新路径
团队在安庆博物馆拍摄主题视频、采访专家,探讨文化活化路径;在邓稼先故居记录风貌、感悟精神,并就故居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方深入交流。队员黄芷萱表示:“站在这里,‘两弹一星’精神不再遥远。我们要传承赤诚,以知识助力振兴。”
随后,实践团深入桐城市范岗镇高岗村,拜访89岁的桐城歌传承人张桂芳老人。“我从小就唱歌,这歌再不唱就失传了,”老人话语中饱含珍视。谈及桐城歌,张奶奶即兴唱起“大别山地区什么人来开……”,悠扬歌声回荡,队员们专注记录、反复跟唱。她凝视着同学们,急切地表达传承决心:“现在年轻人会唱的不多了,我得把这些歌传下去!”这远不止是一次探访,更是文化传承长河中,新老两代力量温暖交汇、生生不息的真切见证。
图为实践团在学习吟唱桐城歌
深入银龄残障群体,践行敬老助残美德
实践团走进大观区怡康养老服务中心开展暖心慰问活动。队员们与老人们亲切交流,倾听心声与故事。97岁高龄的洪爷爷紧握同学们的手寄语:“你们是国家的未来,一定要好好学习呦,将来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同学们在现场郑重承诺,定将洪爷爷的教诲铭记于心,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
随后,团队前往安庆慧灵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参访。实践团深入了解其“职业培训-就业支持-日间照料”全链条赋能模式,并目睹了残疾员工专注工作的状态,队员刘黄宣感叹道:“我不仅感受到他们的自强精神,更体会到慧灵在助力残疾人重拾自信、赢得尊重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图为实践团在敬老院拜访老人
深解文旅新IP,激活城市融合新动能
团队还调研了集贤时空工业旅游新IP,沉浸式体验并拍摄宣传片,感受工业遗产焕新活力。围绕城市新式文旅发展模式、文创产业孵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等核心议题,队员们与管理方深度对话,探寻资源活化与跨界联动的创新路径,领悟到“以创新思维激活沉睡资源”是文旅融合的关键。
图为实践团参观集贤时空文化墙
“‘三下乡’实践如一支火炬,照亮青春旅程。文旅锦囊装载着我们的收获,也是馈赠乡土的青春方案。”队员张梓敏在日志中写道。本次实践是高校学子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地方发展的积极尝试,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撰稿: 张鹏 图片:黄芷萱 刘俊丽 张梓敏 孙岩 刘黄宣 罗新周)
图为“文旅锦囊”实践团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鹏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