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培正学院“毅行”乡韵弘法实践团青春“毅行”展风采,铜板刻韵映初心

发布时间:2025-07-20 14:1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蔡晓芬   阅读 1.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 张丹宁、钟泽桐、蔡晓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广东培正学院“毅行”乡韵弘法实践团于2025年7月14日深入清远市连州市东陂镇东风街,造访非遗项目铜板画传承人潘海凤的工作室,体悟这项镌刻于铜板之上的婚俗艺术精髓。


前言


“毅行”乡韵弘法实践团一行走进潘师傅工作室,同步开启线上直播活动。潘师傅对铜板婚书这一非遗项目进行了深入且详尽的阐释:以铜为纸、以锤代笔,镌刻婚约信俗,生动记录并见证一方水土的人文风情与婚恋传统。这门非遗借铜的坚韧,象征情比金坚,既是传统婚俗当之无愧的“活化石”,更是连接古今的情感纽带,守正创新中延续 “以铜为证,以心为盟” 的厚重,成为当代表达永恒之爱的独特文化载体。

(图为活动图片,贺韵迪摄)

(图为活动图片,贺韵迪摄)


共赴铜板上的匠心之约


潘师傅亲自指导制作铜板作品。制作伊始,将铜板加热至适宜温度,而后以大锤为笔,在铜板上初步敲打出作品的粗略轮廓。

紧接着,换用小锤进行细致雕琢,每一锤都精准地落在关键之处,力求将作品的细节之处完美呈现。

(图为活动图片,贺韵迪摄)

(图为活动图片,贺韵迪摄)


众人依次轮流上手尝试,尽管动作略显笨拙,但那份专注与投入却令人动容,他们用心感受着每一锤落下时铜板的细微变化,沉浸在这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之中。

(图为活动图片,贺韵迪摄)

(图为活动图片,贺韵迪摄)

随后,潘师傅对“毅行”乡韵弘法实践团成员们进行铜板作品制作进行指导,新旧手艺碰撞使作品更加鲜活,引领成员们深度领悟这一传统技艺的精妙之处。

紧接着,锥子打麻点,工作室锤声余韵中又添锥触脆响;再勾画 “柿子与鸟” 图案(寓意 “事事如意,鸟语花香”),最后经烧制上色、打磨擦亮完成,作品光泽是匠心与青春的碰撞。

(图为活动图片,贺韵迪摄)


传承的力量与期许


潘师傅表示这门手艺需耐寂寞、守初心,靠毅力打磨,与“毅行”的坚持契合。她多年未动摇,只为传扬传统技艺,虽知非遗传承有挑战,却信如“毅行”般韧劲接力便有希望。见成员兴趣浓厚,她倍感欣慰,希望大家以“毅行”姿态传热爱、推非遗

(图为活动图片,贺韵迪摄)


一份珍贵的馈赠


当铜板作品圆满完工,“毅行” 乡韵弘法实践团与潘师傅留下了具有纪念意义的合影。潘师傅将与“毅行”乡韵弘法实践团的成员们共同制作的铜板作品赠予 “毅行”,这份珍贵的礼物,不仅是技艺传承的象征,更是对实践团成员们努力与付出的高度认可。

此次拜访,“毅行”乡韵弘法实践团的成员们不仅亲身学习并掌握了铜板画制作这一传统技艺,更在心中悄然播下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承载着守护与弘扬非遗的使命担当。“毅行”乡韵弘法实践团将带着潘师傅的殷切嘱托,怀揣着对非遗传承的坚定信念,让铜版画这一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活动合照,贺韵迪摄)


撰文 | 张丹宁

图片 | 贺韵迪

审核 | 梁志新、舒锦如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蔡晓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