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镂岁月:潮韵乡行实践团潮州探寻木雕‘薪传’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20 13:4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赖嘉欣   阅读 5.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 蔡思淇、陈卓仪、孙嘉娴) 作为岭南工艺美术的瑰宝,潮州木雕自唐代便见雏形,在明清时期达至鼎盛,以 “多层镂空”“髹漆贴金”的独特技法成为潮汕文化的重要载体。近日,潮韵乡行实践团在 “三下乡” 活动中,聚焦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第六代传人赖在怀的工作室,通过实地观摩、技艺交流、影像记录等方式,解码传统工艺的当代传承密码。

跨进赖在怀大师的工作室,满室弥漫着老木料经岁月沉淀的温润气息,夹杂着新刻木屑的清冽味道。陈列架上,大小各异的木雕作品错落有致,无论是近观方能察精妙的案头小件,还是需仰视而叹的大型摆件,皆展现出潮州木雕高超的技艺水平。其镂空处层次交织如织锦,阳线处圆润饱满似凝脂,刀痕与木纹相得益彰,将潮州木雕“多层镂空”“髹漆贴金”等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图为赖在怀大师与其徒弟合作的作品 姚俊凯摄

赖在怀大师作为家族木雕技艺的第六代传人,与木雕的缘分始于童年。受父辈影响,他自幼便目睹长辈们手持刻刀在木头上精雕细琢,在耳濡目染之下,对这门手艺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最初的模仿练习到后来的独立创作,他在日复一日的凿刻中逐渐领悟到木雕技艺的精髓,并肩负起家族传承的重任。然而,在与大师的交流中,他谈及当下木雕传承时,眉宇间难掩忧虑:如今愿意沉下心学习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漫长的学习周期与相对有限的回报,让不少人望而却步,这份担忧也成了他坚守传承之外,时常萦绕心头的牵挂。

▲图为赖在怀大师带领潮韵乡行实践团成员进行交流 姚俊凯摄

同时,赖在怀大师在交流中多次强调创作的灵活性。他认为,木雕并非简单的复刻与模仿,创作者需在遵循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的思考与感悟,根据作品当下的完成状态适时调整想法,让作品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避免陷入呆板生硬的误区。正是这种对“灵活创作”的坚持,使得他的作品富有生气之美。

▲图为赖在怀大师为潮韵乡行实践团成员讲解作品 姚俊凯摄

经赖在怀大师介绍,《松鹤延年》创作中,团队先反复挑选,选定质地坚硬、纹理细腻且不易变形的优质樟木,以承载潮州木雕的繁复工艺。他们精心绘稿,巧布松树苍劲枝干、繁茂松叶与仙鹤优雅身姿,再经锯斧处理粗坯、精雕细琢,运用圆雕、浮雕等技法,终成这件寓意长寿吉祥的精美木雕佳作。

▲图为《松鹤延年》 姚俊凯摄

当被问及从事木雕行业数十载是否辛苦时,赖在怀大师的回答平和而坚定。他坦言,木雕创作过程繁琐复杂,从选材、设计到雕刻、打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自己常常在工作桌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但出于对木雕技艺的挚爱,让他在漫长岁月中始终专注热忱。这份热爱,是抵御艰辛、坚守传承的力量,亦彰显着他面对枯燥辛劳时的豁达。数十载时光流转,他眼中对木雕的执着敬畏不曾褪色。以热爱为动力,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每道工序,恰是工匠精神的生动注脚。

▲图为赖在怀大师的徒弟在粗雕 姚俊凯摄

▲图为赖在怀大师的徒弟在雕刻塑形 姚俊凯摄


▲图为赖在怀大师的徒弟在铣削 姚俊凯摄

此次潮韵乡行实践团的调研,为实践团成员打开了一扇触摸非遗温度的窗口。在与赖在怀大师的交流中,队员们不仅直观感受到潮州木雕的技艺之美,更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传承的迫切与艰难。那些刻刀下的纹理、木料里的时光、匠人心头的坚守,都化作鲜活的教材,让年轻一代对“非遗” 二字有了超越书本的理解。目前,团队正梳理调研所得,计划通过校园分享会、网络新闻等形式,将所见所感转化为更贴近青年群体的传播内容。这份始于调研的思考与行动,或许正是连接传统与当下的细小纽带,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视角的可能性。

▲图为赖在怀大师与潮韵乡行实践团成员合照 谭铭宇摄

(通讯员:蔡思淇、陈卓仪、孙嘉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嘉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