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故里淬红心,双向赋能续新篇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红韵突击队”罗镜镇暑期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20 13: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曾粤昶   阅读 2.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曾粤昶、周远琳)为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和关于推进乡村振兴、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论述,2025年7月上旬,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红韵突击队”赴罗定市罗镜镇,开展以“寻迹铁血·薪火相传”为主题的红色遗址活化与传承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系学校响应广东“百千万工程”号召的重要行动之一,旨在探索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为将军故里注入“双向赋能”的青春动能。

校地协同共谋发展,理念先行开新局

在指导教师李小燕的带领下,突击队一行抵达罗镜镇政府开展共建座谈会。座谈中,队长曾粤昶提出“把人带进来,把产品带出去”的“双带路线”战略,主张通过打造“将军故里”特色文旅品牌,引导人流回乡、资源入乡;同时深入挖掘并推广本地农副产品及非遗文创,实现“可持续、可循环、可复制”的“三可模式”发展路径。

罗镜镇团委对突击队提出的构想高度认同,期待借助高校智力资源与青年视角,将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转化为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能。会后,突击队成员实地走访了蔡廷锴将军故居、粤中纵队旧址、龙岩村等红色资源地标,深入了解当地红色历史脉络,切实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

图为罗镜镇与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结对共建座谈会

探访红色校园,赓续精神血脉

在寻迹过程中,突击队特别走访了以蔡廷锴将军命名的百年老校——廷锴小学。该校由蔡将军于1928年亲自捐资兴办,1954年复名“廷锴小学”,成为将军精神在家乡生根发芽的重要阵地。

学校围绕“环境浸润、课程深耕、活动淬炼”三大维度,积极构建红色教育体系,在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历史记忆与精神传承。队员们参观校史馆与国防教育馆,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温度,并与校长张瑞荣围绕“将军精神与新时代青少年教育”开展专题访谈。

张校长寄语青年:“大道至简,行稳致远。”他期望高校青年以“Z世代语言”创新红色叙事方式,推动思政课堂“活”起来、“潮”起来;同时也呼吁整合分散史料资源,建设统一展示平台,让蔡廷锴精神在新时代“遍地开花”。突击队成员深感启发,认为此次交流是一次“双向赋能”的深度学习,不仅见证了基层学校对红色教育的坚守,也从中汲取了新时代育人的生动启示。

图为突击队队员与张瑞荣校长合影

探根龙岩村,红色记忆连两岸

“红韵突击队”一行还深入蔡廷锴将军故乡——罗镜镇龙岩村,在历史现场中追溯将军精神的根与魂。参观过程中,队员们偶遇一批专程前来寻根的台湾游客,双方在将军故居展开交流。队长曾粤昶自发担任“红色讲解员”,向台湾同胞讲述蔡将军抗战事迹与家国情怀。

“作为血脉相连的一家人,不能忘记根在哪里。”一位台湾游客动情说道。这场跨越海峡的“红色对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深刻体会到历史认同的力量与两岸同胞的深厚情感纽带。突击队队员还同步开展了《蔡廷锴将军故里红色记忆与乡土文化融合现状》调研问卷,对当地村民及台湾游客进行访谈,进一步验证红色文化对增强国家认同、传承共同记忆的重要作用。

图为突击队队长和台湾游客讲述蔡廷锴将军故事

深挖红色故事,描绘精神群像

突击队通过实地寻访将军邻居后人,挖掘出多个鲜活的红色故事,构筑出将军精神的立体图景:淞沪抗战后,蔡将军身负重伤,幸得士兵翁云廷舍命相救,藏身渔船木炭舱中,巧妙脱险;1935年,蔡将军毅然北上井冈山,提出“先倒蒋、后抗日”的战略设想;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重要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古稀之年仍赴援越抗美前线,最终因伤重于1968年在北京逝世。

这些事迹不仅令队员们动容,更体现出家国情怀、民族大义与无私担当的将军风骨。历史从课本中走出,在乡土叙事中“鲜活”起来。

拓展非遗场景,赋能乡村振兴

除了聚焦红色文化传承,突击队还积极探寻非遗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助推效应。他们走进省级非遗“罗定皱纱鱼腐”工坊,以“直播+调研+宣传”的多元方式助力地方非遗“出圈”。队员们化身“非遗推荐官”,将直播镜头搬进工坊生产一线,向线上观众推介鱼腐背后的文化底蕴与匠心工艺,并拍摄宣传片助力品牌传播。队长与非遗传承人陈雄深入交流,探讨如何将“将军品牌”打造为文旅与产业融合的区域名片。

双方达成共识:以“鱼腐+文旅+故事”的组合拳模式,探索“将军味道”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之路,带动更多地方特色产品走向全国市场,构建具有辨识度的“将军故里”形象。

倾听前辈寄语,激荡青春使命

实践尾声,突击队成员专程走访罗镜镇史馆,拜访已退休的钟老镇长。老人以亲历者身份,动情讲述蔡将军率十九路军浴血奋战、誓死抗敌的英雄事迹,并勉励青年一代要铭记历史、勇担使命。

“多写、多讲、多传播英雄故事,让更多人认识蔡将军;不能忘记来时的路!”钟老镇长的话语情真意切。他紧握队员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要做振兴中华的突击队!”这句深沉而有力的鼓舞,如擂响战鼓,为在场青年注入坚定信念。

历史照进现实,精神引领未来

随着社会实践活动圆满收官,“红韵突击队”不仅带回了详实的调研成果,也在罗镜这片红色热土上播下了青春的种子。他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用笔尖记录记忆,用镜头传播价值,在将军故里探索出一条红色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的新路径。

当台湾同胞伫立于将军故居、当廷锴学子重温将军誓言、当非遗技艺借助青年平台走向大众……这场以青年为主力的红色实践,正悄然唤醒历史的温度与精神的张力。

红韵赓续,青春有为。“红韵突击队”的行动,正是新时代青年以实际行动书写强国有我的生动篇章。他们将继续在乡村振兴一线绽放青春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粤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