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帆初张:海疆灯塔的远征
2025年7月17日,“灯塔铸魂·引航守志海疆国门”红色文化实践队的数字起点。截图中,第1张幻灯片标题如星轨划过屏幕,“2025.7.17”像一枚时间的钤印,静默地宣告旅程的启封。
▲图为实践队第一次线上动员及分工会议
这是一次没有船锚起落的起锚。
屏幕中央,白底黑字如一座无言的灯塔拔地而起——“灯塔铸魂·引航守志海疆国门红色文化实践队第一次会议”。这张2025年7月17日的截图,是整场宏大实践的扉页,也是精神远征的精确坐标系。
在那一刻,屏幕即是海图,共享即是云帆升起的仪式。
滑动的手指扬起了思想的风帆:“铸魂”是那束穿透迷雾的强光,“守志”是航船的压舱石,“海疆国门”是罗盘永远指向的远方。幻灯片每一页都将成为靠岸的码头——它们早已在云端锚定了实践的航向:
走访的行迹
当队员们脚步踏上真实的礁石与岸线,历史亲历者褶皱中的故事、褪色照片里的锋芒,都成了对PPT上“灯塔意象”最厚重的注脚。海风卷起的不只是浪花,还有幻灯片上预设的调查维度在现实中落地的回响。东海边的老哨所里,退伍老兵颤巍巍指向墙上泛黄的海防地图,指尖划过的路线与幻灯片上标注的“重点走访地标”完美重合;曾是战时指挥中心的防空洞深处,潮湿岩壁上模糊的标语,让“海疆防卫历史脉络”那一页的文字突然有了铁锈的质感。
▲图为实践队员们走访调查
问卷的涟漪
精心设计的题目从屏幕上的方块字,扩散成街巷间的笔尖涟漪。每一个勾选的选项,都是对“海疆国门”意识现状的无声测绘,是理想模型在人间水域激起的科学浪涌。菜市场里挎着竹篮的阿婆,对着“您记忆中最深刻的海疆故事”一栏写下密密麻麻的小字;码头边扛着渔网的渔民,在“您认为青年应如何守护海疆”选项旁画了个遒劲的感叹号。回收的问卷纸张边缘沾着海盐与露水,比任何数据图表都更鲜活地诠释着幻灯片上的“调研目标”。
▲图为实践队员问卷调研
课堂的星火
当队员站在讲台,将“引航守志”的故事化作孩子们眼中的光,那些提前策划的互动游戏与插画,在小教室内燃成一片星野——PPT上的教学框架,最终被童声问答镀成了金色。孩子们用蜡笔涂画的“我心中的灯塔”,比幻灯片模板里的矢量图多出无数奇思妙想;课堂尾声齐唱的改编童谣,让“红色基因传承”的抽象概念,变成了能触摸到的音阶跳动。黑板上残留的粉笔字迹,与幻灯片上的教学提纲遥遥呼应,共同构成了精神传承的双重乐谱。
▲图为实践队员走进课堂
社区的根须
树荫下的长谈,社区活动室里的围坐,每一次对话都像在给云端定下的谈话提纲注入生命的汁液。那些原计划中的“红色基因传承要点”,在真实的柴米油盐与岁月喟叹中,生了根、发了芽。退休教师带着老花镜,逐字逐句订正队员准备的宣讲稿,说“要让年轻人知道,守国门不只是扛枪,也是守好家门口的每一寸土地”;社区工作者泡的一壶热茶,在讨论“如何创新传承形式”时,蒸腾的热气模糊了笔记本上的预设提纲,却让思路愈发清晰。
而那场线上的“第一次会议”从未落幕。
实践队员们“共享”的瞬间,便注定了一种精神同频的恒在。每一张实践现场的图片、每一页问卷统计图表、每一段课堂视频、每一则访谈手记——就像水手回望灯塔,确认航线未偏,光芒如炬。队员们每晚在云端汇总当日成果时,总会把新生成的文档命名为“灯塔日志+日期”,仿佛在给那张初始幻灯片续写永不完结的附录。
那场“屏幕共享”的真正深意,终于在跋涉中显露:
它共享的不仅是文档窗口,更是一种精神的脉络——让“灯塔”从幻灯片的视觉符号,塌缩为丈量海防线的脚步,升腾为浸润童心的细雨,弥散成社区晚风中的乡音。页码走向终结,但灯塔的光芒却从云端矩阵,射向了广袤山河。当实践队结束最后一次社区座谈时,有位老人指着天边的晚霞说:“你们来之前,我以为灯塔只在海里;现在才明白,心里的灯塔亮了,走到哪儿都是国门。”
幻灯片的厚度叠加,亦抵不过一次双足沾泥的踏浪。
但正是从这云端扬起的第一面帆开始,“灯塔铸魂·引航守志”的坐标便始终高悬——在每一次问卷翻动时,在每一堂思政课的眼神交汇处,在每一声社区问答中,无声校准着实践的航向,让这场青春的远征,终究成为对一场“屏幕共享”最辉煌的续写。当队员们整理完所有实践材料,再次点开那张7月17日的会议截图时,屏幕上的“第1页”早已生长出无数条通往现实的路径,而那座云端灯塔的光芒,正沿着这些路径,在海疆国门的每一寸土地上,生生不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子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