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党的二十大“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精神,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医学部“岐黄传承队”12名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于7月1日至7月8日赴靖江市中医院与靖江市博爱托老中心,开展“岐黄传薪火,杏林续华章”三下乡主题实践活动。团队聚焦中医“冬病夏治”智慧,以《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为根基,依托三伏天艾灸、贴敷等疗法,构建“天时-人体-疗法”三位一体的中医“时间医学”模式,积极践行“治未病”健康工程,在服务基层中传承岐黄薪火,于躬身实践中淬炼青春担当。
深植杏林沃土,淬炼中医智慧
成员们扎根靖江市中医院,开启了一场中医药智慧的深度求索。这场学习绝非纸上谈兵,而是融汇了“学-做-传”的立体传承链。
实践前期,成员们系统研习紫草、麻油、蜂蜡等药材特性,并亲身实践靖江市中医院特色紫草膏的古法炮制全流程:精准称量、配伍合和、文火慢熬、持续搅拌、冷凝成型。中医院专家强调:“紫草膏的每一步制作都有讲究,像熬制时的火候控制,直接影响药效发挥。”当亲手制作的紫草膏凉血解毒、润肤修复的药用价值被清晰解读,传统技艺的深邃智慧与精妙匠心,在指尖流转间化作真切体悟。
图为指导老师示范制作紫草膏
围绕“冬病夏治”理论,成员们借助人体穴位模型精研常见穴位定位与“穴位贴敷”技法。中医“治未病”的宏观智慧与穴位疗法的精准应用,在理论与模型的双重加持下化为成员们防治慢性病的实践利器。
“药食同源”主题学习中,枸杞、山药、大枣等食药两用材料的性味归经与养生功效被深入剖析。成员们亲历“茯苓玫瑰雪花酥”制作全程,见证中药材如何经由巧思焕新为精致茶点,深刻体会中医药融入现代生活的创新路径。
图为团队成员们学习制作雪花酥
在靖江市中医院医护人员及导师的专题座谈会上,成员们、医护人员和指导老师围绕“药食同源”的现代应用与中医药文化发展等核心议题,开展深入谈话。临床真知与青年视角在此交锋碰撞,激荡思想火花。一位靖江市中医院主治医师分享分享洞见:“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中医药复杂,其实像厨房常见的山药、生姜,都是‘药食同源’的典型,关键是要找到贴合现代生活的传播方式。”导师的精准点拨,为成员们廓清迷雾,深化了青年对中医药传承时代命题的理解。
步履不停,成员们旋即走出院门,带着亲手炮制的紫草膏与精心调配的药食同源茶饮深入社区。将理论所学转化为惠民服务,让凝结千年的岐黄智慧,在寻常烟火中焕发蓬勃生机。。
仁心情暖暮年乐,橘井泉香岁月长
躬行践履,成员们将学习成果带至靖江市博爱托老中心,将岐黄智慧化作服务长者的融融暖意。
适逢三伏酷暑,成员们发放自编养生手册,并结合手册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长者们讲解饮食宜忌(如宜清淡、忌生冷)的养生之道与科学原理。更现场示范合谷、足三里等关键穴位的按摩手法,让抽象的养生知识变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82岁的王奶奶边看手册边提出疑问:“三伏贴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贴?”成员们针对提出的问题,耐心解释其适用病症与禁忌,让老人们掌握了“冬病夏治”的实用法宝。
图为团队成员张泽幸为老人讲解养生手册
图为老人们阅读讨论养生手册
成员们展示艾叶、薄荷、丁香等天然驱蚊药材,引导老人们亲手配伍、研磨、填装。69岁的李爷爷研磨药材时回忆:“以前夏天蚊子多,就靠艾草熏屋子,没想到现在还能做成香囊随身带。”随着药臼声声,芳香四溢,一件件凝聚心意与本草精华的防蚊香囊在长者的指间精巧成型。它们驱散了恼人蚊患,也将一份体贴入微的关爱,悄然系在老人身旁。
为实践“药食同源”的古训,成员们现场烹煮消暑茶饮,并奉上庄重而温情的敬茶之礼。 一杯清茗,既传递养生真谛,更承续着尊老敬贤的千年风仪。随后对“茯苓玫瑰雪花酥”健脾安神等功效的讲解,让老人们在品味传统药膳甘美之时,深切感受着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健康智慧与人文光辉。
图为团队成员季馨怡为老人们敬养生茶
岐黄传承队的靖江之行,是一次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的青春注脚。在靖江市中医院,他们是孜孜以求的薪火汲养者, 系统研习紫草膏炮制之精、穴位贴敷之妙、“药食同源”之理,将千年智慧熔铸于心;在博爱托老中心,他们是躬身实践的仁心播种者, 将所学化入养生科普、巧制香囊、暖心茶饮,让岐黄之术惠泽桑榆,播撒于行。
展望未来,成员们誓言铿锵: 定当赓续求索,砥砺深耕,矢志推动中医文化薪火长燃,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与民众康宁福祉,贡献杏林后学的灼灼光热。 相信这群青春使者的执着步履,必将让古老岐黄在新时代的星河中,绽放更加夺目的济世光华。
图为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大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季馨怡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