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惠山泥人魅力,传承非遗文化薪火

发布时间:2025-08-07 19:4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瑜婷   阅读 923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为响应国家文化传承政策,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南通大学薪火泥缘队奔赴无锡惠山地区,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泥人探访之旅。队员们亲身探寻惠山泥人这一非遗文化的奥秘,让千年泥韵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泥韵千年启幕,聆听匠心传承

7 月 5 日,薪火泥缘队踏上无锡惠山的土地,正式开启此次文化探寻之旅。活动伊始,团队成员跟随国家级非遗项目惠山泥人传承人任老师走进惠山泥人厂展厅与工作室,一场关于惠山泥人文化的深度解码由此展开。

无锡惠山泥人代表形象“大阿福”和“阿喜”。非遗传承人任老师 供图 

清晨的泥人厂展厅内,泥土的芬芳弥漫在每一寸空间,仿佛诉说着泥人艺术的千年传承。陈列的 “大阿福” 等经典作品色彩明快,憨态可掬的兔子泥人等民俗造型引得队员们驻足细赏。任老师作为深耕泥塑领域的匠人,首先为大家梳理了惠山泥人的发展脉络:从古代街头巷尾的民俗小物,到如今享誉国内外的艺术珍品,它在岁月流转中不断蜕变,却始终坚守着独特的艺术灵魂。“无锡泥人分为‘粗货’和‘细货’,粗货多为喜庆吉祥的民俗造型,兔子作为吉祥符号常被创作。” 任老师介绍道,从古老起源传说到各时期风格演变,惠山泥人始终结合当时风俗习惯,呈现着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印记。

她进一步阐释泥人文化的民俗意义:“它是当地百姓生活百态的缩影,是祈福纳祥的寄托,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的生动体现。每一尊泥人背后,都藏着一段鲜活的民俗故事。”

橘猫与彩绘泥塑橘猫。非遗传承人任老师 供图

指尖匠心体验,感悟技艺精髓

为让队员们直观感受惠山泥人魅力,任老师现场演示了泥兔制作全过程。她手指如抚琴般精准,一块湿润的深褐色惠山泥在掌心揉捏翻转,随着水分沁出,泥色渐浅,质地愈发柔韧均匀。“泥若未醒透,塑形易裂,作品难久存。” 她边演示边强调。随后取适量泥团,以铅笔为工具轻压勾勒,柔和饱满的面部轮廓、灵动的双眸、挺拔的兔耳在指尖捻、压、推的细微动作中跃然成型,泥兔在看似简单的动作下诞生。

团队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捏泥人的制作过程。韩思妍 供图

在制作工坊内,队员们围坐长桌,桌上早已备好筛滤细腻的惠山黑泥。“做兔子要先练揉泥。” 在任老师指导下,队员们开始顺时针快速按压泥团,防止黑泥变干。过程中,大家发现泥团受力不均易失圆,捏兔耳、点兔眼更需巧劲。随着每个人对制作的理解不同,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泥兔逐渐诞生。任老师看着队员们的作品,道出技艺内核:“惠山泥人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塑是根基,彩是升华。初学者易忽视塑形严谨,殊不知基础不稳,后期彩绘再精妙也难掩其瑕。” 队员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好作品需日积月累的努力与失败总结的经验。

薪火相传不息,共筑文化根脉

除动手制作外,实践团队还采访了当地居民和泥人艺人。艺人们分享传承经验时,眼中闪烁着对非遗文化的赤诚热爱:“现代社会发展给传统非遗带来冲击,但只要有人愿学愿传,惠山泥人就一定能发扬光大。” 居民们则对泥人有着深厚情感,他们认为泥人不仅是艺术品,更寄托着儿时游乐记忆。“它不只是惠山脚下的一捧黑泥,更是无锡文化的象征,见证历史长河,诉说欢乐幸福的故事。”

当指尖与温润的惠山泥相遇,传统技艺不再是书本上的遥远名词。薪火泥缘队的学子们以沉浸体验为桥梁,触碰惠山泥人六百年工艺精髓,更在泥与手的真诚对话中,亲证守护非遗需扎实技艺根基。当年轻手掌真正理解泥土的 “语言”,沉睡于时光深处的文化脉搏,便在每一次用心塑造中重新跃动,让非遗薪火在新时代代代相传。

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老师一同在惠山泥人馆前合影。韩思妍 供图

通讯员:李瑜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瑜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