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梁景鸿、温钰妮)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两会精神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青年实践广泛开展,提升乡村居民文化素养。7月14日晚,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探海拾茶实践团联合河源市上城街道新兴社区,在新兴社区公园举办“和谐新兴,艺韵邻里”文艺晚会。这场由大学生与居民共同参与的演出,不仅为“百千万工程”注入青春活力,更探索出一条“文化振兴”的基层实践路径。
▲图为领导莅临现场观看晚会
晚会通过歌舞、朗诵、说唱等多种形式展示文化才艺,是青年大学生与社区居民共融共进的生动实践。晚会现场座无虚席,不仅包括社区街道与实践团各级领导:上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景力、上城街道办事处团工委书记甘浪浩、新兴社区党委书记赖银花、广师大团委办公室主任刘雯璇老师、广师大电信学院团委书记谢仲玄老师,还汇聚各社区居民,成为“百千万工程”落地基层的鲜活案例。
燃激情,致青春
▲图为主持人宣布晚会正式开始
晚会以青春洋溢的歌曲串烧拉开序幕,轻快的旋律瞬间点燃观众热情。随后,《必须有华仔》、《罗生门》的独特说唱曲目,搭配童声朗诵《小银鱼冲浪》的纯真演绎,将现场氛围推向首个高潮,掌声与欢呼此起彼伏。
▲图为梁子洋小朋友朗诵《小银鱼冲浪》
汇心声,共华章
晚会中段,一曲深情合唱缓缓响起,点点星光与歌声交织,营造出温暖感人的氛围。紧接着,《爵士大乱炖》以充满张力的现代舞姿惊艳登场,舞者们用富有冲击力的肢体语言诠释都市节奏,将晚会推向又一个艺术高峰,现场尖叫声与快门声不绝于耳。
植文化,继征途
最符合大家胃口,最能体现晚会特色的或是两支民族舞的婀娜跃动,或是一首《读中国》的深情传颂。民族舞《蒙族结合》与《婆娑月下》,融合了蒙古族与客家传统的舞蹈元素,既展现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也象征着社区邻里不分地域、和谐共融的氛围。;诗朗诵意蕴无穷,带来的不只是对中国的骄傲与豪迈情怀,更包含着对中华文化无与伦比的自豪感,这些文化自信,正化作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风景。
融歌调,启征程
文艺晚会自然少不了美妙悠扬的歌声,《蝴蝶》、《夜空中最亮的星》与压轴节目《海阔天空》,将实践团与社区的氛围推向高潮,无论是期望、是追逐还是告别,这场演出落幕只是社区文艺晚会的结束,而实践团在实践中所结得的硕果对上城街道的文化与精神的发展才刚刚启程。
▲图为社区工作人员为团队送花致谢
探海拾茶实践团负责人温钰妮在总结晚会成效时表示:“自抵达河源之日起,团队便争分夺秒投入筹备工作。”经过七天精心打磨的十余个特色节目,最终吸引了超200名居民现场参与,线上直播积累观看量超1500人次,收获30000余次互动,这场文化盛宴在当地反响热烈,也在河源文化振兴的画卷上留下了青春洋溢的绚丽篇章。
▲图为社区居民举着荧光棒挥舞鼓励
▲图为团队成员与小朋友在摊位前热情互动
此次社区文艺晚会,开辟了文化与群众交流的新途径,社区文艺晚会以更直接、务实有效的方式,以社区为文化突破口,由点及面地向街道与乡村传递文化,为各乡村、街道、社区探索出一种“文化振兴”的创新模式。这种模式以“大学生创意输出+社区资源整合+居民深度参与”为核心——大学生负责节目策划与执行,社区提供场地与组织支持,居民既是观众也是表演者,形成了“三方联动”的文化共建机制,是青年大学生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也是‘文化赋能振兴’的生动探索。
▲图为晚会结束后领导与全体成员合影留念
正如新兴社区居民李阿姨所评价:“晚会让邻里更亲近了,希望大学生常来!”,居民的正向反馈为实践团指引了方向,因此,实践团将总结此次经验,推动更多高校团队与基层联动,让文化振兴的种子在乡村扎根,继续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实践目标,借助社区文艺晚会等创新实践形式,展现青年大学生的青春活力,为河源的文艺发展,增添新兴力量,向外界展示青年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们对美好愿景的追求,推动一批又一批心怀热忱的青年奔赴乡村振兴建设。
撰文 | 梁景鸿、温钰妮
图片 | 陈金玲、陈嘉尧、宋雨妍、吴家俊、卢嘉琪
审核 | 谢仲玄、宋玉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温钰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