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数十载,骨雕呈匠心——中国民航大学“云途探遗韵,青衿守匠心”实践队对话非遗传人,触碰滚烫初心

发布时间:2025-07-19 13:5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腾升、杨朦语   阅读 4.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张腾升、杨朦语)2025718日,兰州的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浪席卷街巷,却在兰州老街求古书院的青砖灰瓦间悄然收敛——一阵微凉的阵风穿过古色古香的小巷,轻轻拂过书院典雅的朱漆大门,门前悬挂的牌匾与琳琅满目的荣誉证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无声诉说着中华传统文化在此处的蓬勃生机。当日,我们的实践队踏入这座浸润着墨香与匠心的书院,甫一进门,便被眼前规模宏大的“立体清明上河图”震撼得驻足屏息。在制作人刘金禄老师的娓娓道来中,队员们不仅穿梭于《清明上河图》的千年历史长卷,更触摸到了一位非遗传承人数十载坚守的滚烫初心。

求古书院内,光影透过雕花窗棂落在“立体清明上河图”上,将牛角的温润光泽折射出层层叠叠的质感。这幅作品以白牦牛牛角为料,将北宋汴京的繁华盛景浓缩于方寸之间:1460个形态各异的人物或行或立,300余头牛马牲畜栩栩如生,400余间房屋鳞次栉比,77株树木错落有致,80余艘船只或泊或行……刘金禄老师站在展柜旁,指尖轻触玻璃,目光里满是对作品的熟稔与深情。“你看这处祭祀队伍,衣袂的褶皱都是按宋代服饰规制刻的;还有那艘放倒桅杆的客船,桅杆的弧度得反复比对史料才敢下刀。”他的讲解细致如微,将画面里的清明节集市、赶考仕人、说书小摊一一唤醒,让千年前的市井喧嚣仿佛穿透时光,在书院里缓缓流淌。

实践队队员们围站在展柜前,目光追随着刘金禄老师的指引,从“细入发丝”的人物表情,到“宏如旷野”的城郭布局,无不惊叹于牛角微雕的精妙。“这哪里是雕刻,分明是用刀在时光里搭建了一座城。”有队员轻声感慨。而这份惊叹背后,是刘金禄老师近30年的光阴与心血——从选材到成品,20多道工序他亲力亲为,单是收集制作所需的10000头白牦牛牛角,就耗去了他无数个清晨:天刚蒙蒙亮,他便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武威的乡村,挨家挨户收购牛角,再顶着烈日运回工作室晾晒、打磨。“牛角性烈,得阴干三年才敢用,急不得。”他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藏着与材料“较劲”的故事。

▲图为刘金禄老师在雕刻


家庭启蒙

刘金禄老师的匠人之路,始于家庭的浸润。其父刘凤岐是武威电影放映与工业的创始人,也是他艺术生涯的第一位启蒙者。“小时候看父亲摆弄机械、设计装置,就觉得‘创造’是件神奇的事。”这份对“创造”的好奇,后来化作了他对雕刻的痴迷。


深耕多领域

他的专业底色为这份痴迷增添了厚度:毕业于中央电大汉语言专业本科的他,既有文字赋予的历史洞察力,又兼具建筑工程师的空间思维。1976年插队下乡的经历,让他贴近土地与民间技艺;1979年入职武威市歌舞剧团后,他开始为话剧、电影设计制作道具,在“让虚构场景落地”的实践中,练就了对细节的极致把控。这份积累,让他在非遗领域的深耕水到渠成——2021年6月,他被聘为甘肃省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将技艺传承搬进课堂;2022年6月,他一举摘得“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当选“甘肃省传统雕刻制作技艺代表人”,并入选凉州区、武威市两级非遗(雕刻)代表性传承人。如今,作为甘肃省艺术家协会会员的他,早已将牛角微雕、锔瓷、古建筑模型、微缩景观等技艺融入日常,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在影视领域,他的匠心同样备受认可。多家影视公司慕名而来,邀请他担任道具师、创作师,他设计的场景与道具,总能精准还原历史语境。而在各类工艺美术赛事中,他的作品更是屡获殊荣:“古凉新韵”系列展现河西走廊的厚重,“武威八景”系列则将家乡风光刻入牛角,仅后者就斩获金奖6枚、银奖8枚、铜奖数枚及全场总冠军。其中,他首创的白牦牛牛角微雕技艺,因材质的独特性与技法的创新性,引发新华网、人民网、央广网、凤凰新闻、大公报网、中国甘肃网等数十家媒体关注,专题报道登上醒目栏目;在“陇原面孔”的镜头下,他的故事成为甘肃非遗传承的生动注脚。

“室如悬磬但矢志不渝”,是刘金禄老师创作生涯的真实写照。为了将有限的资金全部投入工艺制作,他几乎倾尽家当:多年积蓄花在材料收购与工具更新上,家里的陈设简单到近乎朴素。“艺术家就是要把热爱洒在艺术的田野上,计较得失就刻不出好东西。”他说得坦然,仿佛那些为省钱骑自行车奔波的清晨、为赶工在工作室彻夜不眠的夜晚,都只是创作路上的寻常风景。

▲图为刘金禄老师的作品


因爱复刻名作

支撑他走过这些日子的,是对历史的深沉热爱。“《清明上河图》最珍贵的,是它藏着古时的民生百态。”为了复刻这幅传世名作,刘金禄老师一头扎进宋代历史文献里,反复揣摩《东京梦华录》等典籍,研究宋代服饰、建筑、民俗,甚至对着古画临摹人物表情与动作。“宋代人生活得轻松愉悦,人与人之间的淳朴特别动人。”他说,“要是能有机会,我真想回到画里住几天,感受那种烟火气。”这份对历史的共情,让他的雕刻不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对古人生活的温柔对话。

▲图为刘金禄老师在展示某作品细节


担忧非遗传承

在他看来,非遗的意义远不止于技艺传承。“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我们应当认识到它的强大力量。”他不止一次对实践队强调,“每一门手艺里都藏着祖先的智慧,丢了它,就像断了根。”这份认知,让他在近30年的雕刻生涯里,始终保持着敬畏与专注——哪怕手指被刻刀磨出厚茧,哪怕眼睛因紧盯细节而酸涩,他从未想过放弃。

谈及非遗的未来,刘金禄老师的语气里多了几分沉重。“现在的年轻人耐不住寂寞,不愿做这种耗时费力的工作。”他坦言,雕刻一门手艺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数十年的沉淀,而当下快节奏的生活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同时,非遗技艺的市场价值尚未完全被挖掘,收入不稳定也让年轻人犹豫。更让他忧心的是,自己对新兴技术不够熟练,“现在都讲数字化传承,我这双手能刻出细节,却不懂怎么用电脑记录下来,万一哪天我刻不动了,这些东西该怎么传下去?”


期待青年接力

尽管如此,他对年轻人仍抱有期待。“认识和学习非遗文化很有必要。”他对实践队的队员们说,“从事这行,就是在日复一日的敲打锉磨中成长,雕刻作品的同时也在雕刻自我。”他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愿意沉下心来,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哪怕只是多了解一点、多关注一点,都是对非遗的一份守护。

夕阳西下,兰州老街的光影渐渐柔和,晚风带着一丝凉意掠过书院,实践队成员们仍沉浸在牛角立体微雕《清明上河图》的震撼中。刘金禄老师站在展柜旁——那是他与非遗相伴数十载的印记,也是他写给传统文化的情书。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刘金禄老师在交流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为其增添一份生机。”刘金禄老师的话在书院里回荡。在兰州老街的求古书院,这位白发匠人仍在用热爱与执着,续写着白牦牛牛角上的传奇,用刀为笔、以心为墨,在时光的长卷上,描绘着祖国文化最动人的底色。而这份坚守,终将如那阵拂过老街的晚风,让非遗的回响传得更远、更久。

撰文 | 张腾升、杨朦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朦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