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智慧农业成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溧阳作为特色农业示范区,当前土壤监测仍依赖人工经验,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智溧兴农实践团发挥专业优势,深入溧阳四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开展调研。团队先后走访前乐精品水果采摘园、白露山生态园蓝莓基地、西麦可可魔法巧克力工厂及溧阳林下经济科技小院,通过实地考察、技术交流和数据采集,系统调研当地农业智能化发展现状。团队结合自动化专业优势,重点研发适应不同作物需求的智能监测系统,为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提供技术支持。此次调研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乡村振兴需求对接提供了实践样本,展现了青年学子服务"三农"的使命担当。
前乐精品水果采摘园:传统经验遇上科技需求,梨园呼唤智能监测
"智溧兴农"实践团队整装出发,前往本次实践的第一站——前乐精品水果采摘园。这个以"苏翠一号"梨闻名当地的果园,将为团队揭开传统农业灌溉的神秘面纱。
在李老板的热情带领下,团队亲手采摘了果园的明星产品"苏翠一号"。咬下第一口,清甜的汁水瞬间充盈口腔。"秘诀就是不使用任何农药,全靠人工精心照料。"李老板骄傲地说。清甜的汁水、翠绿的果柄,以及光洁无暇的果皮,都是这片生态果园的品质见证。
深入果园内部,团队发现:所有大棚都预埋了灌溉管网,硬件基础良好。李老板介绍说,目前灌溉依靠的是人工经验,自动检测设备功能齐全,只是由于成本过高,目前还是依靠人工实现。在果园办公室,团队向李老板展示了土壤检测仪的初步设计方案,她说,智能监测设备能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并提高果园产量,对于果园的发展来说,其益处十分可观。
体验苏翠一号采摘
李老板讲授果园的灌溉设施
白露山生态园蓝莓园:水肥一体化的进阶之路,精准灌溉待突破
在溧阳白露山生态园蓝莓种植基地,实践队员在园区负责人的带领下,深入蓝莓种植区,亲身体验了蓝莓采摘的全过程,并参观了蓝莓深加工生产线,品尝了园区特色的蓝莓汁、蓝莓酒等农副产品。据园区负责人介绍,1200多亩蓝莓种植基地均采用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蓝莓品质保持较高水平,年产量达到2千斤。
调研中发现,尽管园区已配备现代化灌溉设施,但具体操作仍主要依赖人工经验判断。"什么时候浇、浇多少,主要还是靠老师傅的经验。"负责人表示。同时,蓝莓种植需要控制土壤pH值在3.7-5.0为最佳。这一发现进一步印证了智能监测设备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价值。
体验蓝莓采摘
负责人介绍蓝莓园概况
西麦可可魔法巧克力工厂:从种植到加工,农业产业链的智慧化探索
溧阳西麦可可魔法巧克力工厂是中国首家全产业链精品可可工厂,它为团队展现了可可加工的独特场景。
在巧克力产品研发师指导下,团队成员亲手体验了巧克力调温的关键环节:先将融化的巧克力升温至 45℃,使可可脂完全溶解,再搅拌降温至 27℃,最后升温至 31℃。完成操作后,浓郁可可香气扑面而来。“这三步控温是激发可可豆最佳风味的核心秘诀。” 研发师边示范边讲解,调温台上的巧克力渐显丝滑光泽。
通过采访,团队了解到可可工厂采取从非洲、中南美采购可可豆,在国内精加工的生产模式,而非洲可可种植目前主要依赖人工。在研发中心,团队展示了土壤检测仪的初步设计方案,负责人表示,若智能设备能精准检测可可豆土壤湿度、酸度进行灌溉,不仅可减少原料损耗、提高产量,还能让“每颗可可豆的风味都被充分激发”。
负责人介绍可可种植概况
团队成员在西麦可可魔法巧克力工厂合影
溧阳林下经济科技小院:自动化灌溉初显成效,林业智能化潜力可期
溧阳林下经济科技小院由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是当地林下经济示范推广的重要基地。在负责人童喧轶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科技小院的乌饭树、油茶等特色经济林木种植区。童喧轶介绍,园区已初步实现灌溉自动化,通过地下铺设的黑色管网系统将农田划分为四个灌溉区域,配合山下的抽水系统和电动阀门,可根据需要精准控制各区域的浇灌。
“这套系统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更减少了农民在烈日下作业的中暑风险。”童喧轶表示。但团队也发现,灌溉决策仍依赖人工经验判断,例如乌饭树在30度以上高温天气每周只需浇水一次。当谈及智能监测设备的引进时,他坦言:“成本是关键考量因素。我们期待性价比更高的解决方案。”对此,实践团队表示将把成本控制作为后续研发的重点方向。
团队成员在科技小院合影团队成员在田间展开调研
智能土壤检测仪:科技赋能精准农业新实践
“智溧兴农”实践团队基于溧阳四大农业基地的调研成果,成功研发出一款便携式智能土壤检测仪。该设备以STC89C52单片机为核心,集成高精度DHT11温湿度传感器与LoRa无线传输模块,可实时采集土壤关键参数,并通过可视化界面为农户提供精准灌溉建议。
土壤检测仪可视化界面
土壤检测仪成果展示
本次实践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体现。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助力农业现代化转型;另一方面,为青年学子搭建知行合一的实践平台,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案例表明,智慧农业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能够切实提升生产效益的实用技术。团队将继续完善智能监测系统,让科技成果真正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智溧兴农”实践团)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朱梦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