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铸魂践初心,青春赋能育新苗

发布时间:2025-07-17 13:5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房子鹏 石圆   阅读 2.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房子鹏  石圆)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厚植青年家国情怀,安徽理工大学“晋善晋美”皖理支教服务队于7月3日至9日赴山西阳泉,开展“寻根铸魂·支教赋能”主题实践。队员们以红色地标踏访筑牢精神根基,以乡村调研触摸发展脉搏,以课堂创新点亮成长之路,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乡村教育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踏访红色热土,赓续革命精神

服务队首站抵达阳泉市博物馆,泛黄的革命文献与锈迹斑斑的武器展品,串联起阳泉从商贸重镇到“中共第一城”的历史脉络。当地居民感慨:“博物馆是对历史的印证,让我们能更好地学习历史,感悟精神。”在中共第一城旧址,随着讲解员对“浴血解放阳泉”战役的生动还原,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而在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老火车头与工业车间的复原场景,更是勾勒出城市从革命老区到现代工业基地的转型轨迹。

    

队员在博物馆对市民进行采访。刘金鹏 供图

在牛道岭红色圣地,当地居民轻抚纪念碑底座讲述三代接力:“父辈持枪守家园,我们挥锄垦荒山,如今你们带知识下乡——”队员们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让红色信仰融入支教初心。

深耕乡村调研,共探振兴路径

带着历史感悟,队员们深入椿树底村、石家塔村等乡村一线。在椿树底村柿林基地,村民详解“农旅融合”中土壤改良与电商销售的实践,展现乡村振兴活力;在石家塔村交流会上,队员围绕“乡村教育困境与青年助力”议题,结合专业所长提出“高校长效支教机制”“红色资源特色课程开发”等方案,与当地干部闫勇共商“教育赋能乡村”的可行路径。 

    

队员们与当地干部进行交谈。刘金鹏 供图

传承红色精神,守护成长之路

从历史纵深走向现实关怀,服务队以“红色传承+安全教育”双线并行开展支教实践。在水泉烈士陵园敬献鲜花后,队员们转身走进盂县桃园社区:用积木模型演示几何原理,以“故事剧场”解析语文阅读,教室里讨论声与笑声交织。爱国主义教育环节,队员通过情景化PPT讲述英雄事迹,孩子们抢答时眼中闪烁着爱国光芒;安全教育课上,黏土捏塑的交通标志让“一停二看三通过”的规则深植童心

  

小朋友展示交通安全泥塑作品。房子鹏 供图

创新特色课堂,融合知识美育

在红色教育与乡村调研的基础上,服务队延伸实践触角,于社区开展“科学探索+红色文化”特色课堂。化学实验课上,酚酞试液遇小苏打瞬间变色,孩子们惊叹“像彩虹落进杯子”,队员借此讲解酸碱中和原理;手工活动中,红纸经孩子们的剪刀化作“红船”“五角星”,将革命元素融入剪纸技艺。这场集科学启蒙与红色教育于一体的实践,为支教赋能提供创新范例。

队员带领小朋友们学习剪纸。颜斯睿 供图

深化校地合作,构建长效机制

实践的深度,最终落在校地协同的广度上。“安徽理工大学美育实践基地”在桃园社区授牌,标志校地合作进入常态化。授牌结束后,服务队通过调研问卷梳理出“青少年红色研学”“大学生课业辅导”等核心需求,后与盂县团委达成“暑期支教+红色调研+产业帮扶”合作模式,计划开发“中共第一城”研学路线,组织农产品电商培训等务实措施。县团委书记刘伟说:“青年创意正是阳泉转型的发力点。

  

服务队与桃园社区建成美育实践基地。刘金鹏 供图

此次实践之旅,是一场寻根铸魂的精神洗礼,更是一堂知行合一的青春课堂。当队员们用脚步丈量革命历史,用课桌前的讲解回应教育需求,用校地合作搭建长效桥梁,红色基因已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鲜活力量,让青春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征程中绽放光彩。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志愿服务与人才培养双向赋能,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绽放绚丽之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房子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6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