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杨宏宇 吴天沛 李淋)7月16日,湖北大学“师道扬心”暑期教育实践团队在阳新高中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的心理成长课。团队创新采用“艺术疗愈+理性思辨”的双轨育人模式,将传统美育与现代心理疗法有机融合,为即将步入高三的学子带来一场心灵启迪之旅。
图为学生们认真听讲 杨宏宇 摄
情绪“速写”:色彩与线条里的心灵解码
课堂始于一场沉浸式的“情绪速写”体验。在团队成员的专业引导下,学生们通过“闭目-呼吸-觉察”三阶冥想练习,让潜藏的情绪自然浮现。素白的画纸化作情感容器——明快的柠檬黄勾勒着青春的期冀,深邃的普鲁士蓝沉淀着成长的困惑;流动的曲线诉说着内心的澎湃,顿挫的折线映射着思维的碰撞。这种基于表达性艺术治疗的非言语干预,使抽象情绪获得具象化的疗愈出口。
图为团队成员辅导学生进行情绪“速写” 杨宏宇 摄
理性辩论:用思辨驱散“情绪迷雾”
当情绪完成艺术表达后,课程自然过渡到认知行为疗法的实践环节。团队设计的思辨议题“模考失利=高考失败?”,以“认知三角”理论为框架,引导学生完成“觉察-辩论-重构”的认知升级。随后,通过《新唐书》“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古典智慧与现代心理学“认知扭曲清单”的对照分析,学生逐渐识别出“灾难化思维”“过度概括”等典型认知偏差。“原来我的焦虑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对事实的解释方式。”准高三(10)班李金豪同学的感悟引发了现场共鸣。这种将传统智慧与现代心理学相融合的干预方式,为面临升学压力的高中生提供了可操作的认知调节工具。
图为团队成员讲授辩论非理性情绪 杨宏宇 摄
箴言启智:播撒理性与希望的星火
课程尾声,团队成员以“认知锚点三阶梯”升华课堂:第一阶是“悦纳不完美”,援引苏轼“月有阴晴圆缺”的东方智慧,引导学生建立合理期待;第二阶是“转化消极暗示”,通过“思维记录表”等工具实现认知重构;第三阶是“激活成长型思维”将德韦克理论具象化为“脑力升级闯关”沉浸式体验,使抽象心理学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成长策略。
“教育者的使命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唤醒。”团队成员张晓涵说道,“我们将始终秉持这份教育初心,在育人实践中持续探索,努力践行‘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以理想信念铸魂,以道德情操垂范,以扎实学识授业,以仁爱之心育人,助力每一位学子在成长路上找到方向,获得前行的力量。”。
此次心理成长课是湖北大学师范学院“师道扬心”团队教育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团队以美育为载体、以思辨为路径,在教授专业方法的过程中,融入了教育者“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思路,也为理解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实践形态提供了一个具体视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