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江霞琴 张凯强)为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推广力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7月10日,景德镇学院“瓷韵新声”宣讲团走进浮梁县王港乡坑口村,开展了“推普赋能基层”系列实践活动。这场精准化、特色化的志愿服务,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串联政策落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鲜活纽带,为乡村发展注入别样活力。
宣讲团成员合影留念
规范政务用语,筑牢服务基石
基层干部作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执行者,其语言沟通能力直接关乎服务效能。宣讲团紧扣基层工作实际特点,为乡镇干部量身定制政务普通话提升方案。方案聚焦政务会议发言、政策宣讲、群众沟通等高频场景,通过模拟演练、发音矫正等实用培训方式,助力干部提升普通话表达的准确性与流畅性。培训中,成员们特别将陶瓷申遗相关政策解读融入其中,引导干部用标准普通话清晰传递“陶瓷文化保护”“非遗产业赋能乡村”等政策内涵,让群众听得懂、能领会、愿参与,让每一项政策都能通过清晰的语言桥梁精准抵达民心。
宣讲团成员政策宣讲
宣讲团成员模拟发言
提升宣讲能力,架起政策连心桥
前期“推普助力乡村振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政府公共服务是促进普通话使用的重要场景之一,而政务沟通中的语言障碍可能影响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政策宣讲作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普通话正是确保这座桥梁畅通的“关键建材”。宣讲团瞄准这一需求,针对基层干部开展专项政策宣讲技巧培训,重点强化“用群众语言讲政策”的能力。围绕乡村振兴与陶瓷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申遗工作带动地方经济等核心议题,成员指导干部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表达。例如,在讲解“陶瓷文创产业扶持政策”时,用“土窑变工坊,瓦片变金片”的生动比喻,结合本地瓷窑发展实例,让群众直观理解政策红利。这种“普通话+乡土案例”的模式,有效提升了政策知晓率与接受度,帮助干部以规范语言打通政策传递“堵点”,既提升了政务服务形象,也了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
宣讲团成员分发资料
宣讲团成员讲解案例
绘就文化墙绘,浸润乡风文明
为让推普理念更自然地融入乡村日常,宣讲团创作了乡村文化墙绘,将语言推广与陶瓷艺术、田园风情巧妙融合。墙绘以“推普助力沟通畅 移风易俗树新风”为主题,左侧绘制的青花瓷瓶与田园风光相连,其中暗藏 “瓷(词)语相通” 字样,寓意语言与文化共生共荣。这种艺术表达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以直观生动的方式让“说普通话、树新风尚”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潜移默化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无声宣传员”。
宣讲团成员绘画墙
从会议室里的发音练习到政策宣讲,从笔尖勾勒的青花瓷韵到村民口中流传的标准普通话,“瓷韵新声”宣讲团的推普行动正以多元形态浸润乡村肌理。团队将继续立足景德镇瓷土与乡音交织的独特土壤,以陶瓷文化为纽带,深化“推普 + 产业 + 教育”融合模式,让普通话既成为打开市场、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语”,也成为承载记忆、延续文脉的“接力棒”,为乡村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凯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