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学院“追光者实践队”赴宁化县助力玉扣纸传承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16 17:4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敏   阅读 1.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3日至5日,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追光者实践队”怀揣着对文化传承的热忱,奔赴宁化县治平乡,以“千年纸脉数字化,青春聚力续新篇”为主题,开启了一场守护玉扣纸文化根脉的实践之旅。这场跨越校园与乡野的行动,是青年一代用智慧与行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的生动注脚。

▲图为实践队在宁化县长征纪念馆合影

队员们先后走访了宁化长征革命纪念馆、中国印刷博物馆(宁化分馆)与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在三重文化维度中拼凑出玉扣纸的千年基因。在印刷博物馆,馆长特意取出明代刻本《论语》,书页间的玉扣纸细腻平滑,透光可见纤维如星点密布,“这是古时印刷的理想用纸,纤维长、吸附性好,连墨色都比普通纸更显层次。”而在客属文化交流中心,泛黄的客家宗谱层层叠叠,记载着迁徙史的字迹在玉扣纸上沉淀出岁月的温度,队员轻抚纸页感慨:“原来每一页宗谱都是客家先民的乡愁载体,玉扣纸早与客家文化血脉相连。”

▲图为客属文化交流馆现存客家族谱(玉扣纸印刷)

两天后,实践队沿着蜿蜒山路深入治平乡。“你们看这树皮,要在石灰水里泡足三个月,再用柴火蒸到纤维软化,单这一步就得耗上百斤柴。”老师傅的手掌布满老茧,指缝里还嵌着纸浆的青褐色,他指着墙角堆叠的楮树皮,细数着玉扣纸从原料到成纸的百道工序。当亲手制作的第一张玉扣纸在阳光下晒干,纸面上的纤维纹路如山河脉络,队员们忽然明白:这纸上的不仅是纤维,更是一代代手艺人的生命印记。

▲图为玉扣纸老师傅为实践队员示范玉扣纸制作工序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得让它在生活中活起来。”队长张智发在团队研讨会上提出的观点,成为破局思路的起点。结合三天调研积累的200余条数据、多条访谈录音,实践队最终凝练出方案,每一项都直指痛点。

▲图为实践队对玉扣纸老师傅的采访画面

建立非遗数字档案库是守护技艺的基础。队员们经过线上线下调研发现,目前玉扣纸主要依赖线下文房店零散销售,溢价空间不足20%。计划搭建的电商平台将细分三大板块:面向书画爱好者的“文心纸韵”系列,主打“百年工艺×艺术创作”;面向文史研究者的“史料复刻”系列,提供革命文献、客家宗谱的复刻用纸;面向企业的“定制文创”系列,可印制企业LOGO作为文化伴手礼。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玉扣纸活字印刷过程

用短视频讲好纸的故事,是贴近年轻群体的关键。实践队策划了“纸间三千年”系列短片:第一篇章“纸与革命”,将玉扣纸承载的《红色中华》报与长征故事结合,用情景再现展现“一张纸传递革命火种”的历史;第二篇章“纸与客家”,跟随客家老人的脚步,记录用玉扣纸续写宗谱的仪式,解读“纸上乡愁”的文化密码;第三篇章“纸与匠心”,以微纪录片形式呈现老师傅一天的劳作。“每条视频控制在90秒内,用年轻人喜欢的快剪。”负责宣传的队员已经写好了脚本大纲。

▲图为实践队与玉扣纸老师傅在宁化县玉扣纸体验馆合影

当数字技术为这张古老的纸张插上翅膀,当青春力量为这场传承注入动能,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曾在时光里沉淀的文化密码,终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而这场始于宁化山乡的实践,不过是无数守护行动的开始是因为文化的传承,从来都是一场跨越代际的接力,而每一个参与者,都是照亮历史长河的追光者。

撰文|赵敏

图片|李颖卿 张智发

审核|陈军 连兆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敏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