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萤支教队出征四川省绵阳市栖凤村,烙上方寸课堂间的爱国印记

发布时间:2025-07-16 10:2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佳怡   阅读 4.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七月的栖凤村,暑意正浓,阳光炙烤着青石板路,蝉鸣在宽窄书院的屋檐下连绵不绝。夏萤支教队的到来,为这座宁静的村庄注入了别样的活力,红色绘本课、薄荷水培等课程次第展开,如阵阵清风,为孩子们送去多元教育的滋养,更将爱国主义教育的种子悄然播撒在他们心间。

红色绘本课是支教队精心设计的核心环节。讲台上,老师手中捧着一本崭新的绘本,光滑的纸页在阳光下泛着光泽。教室前方的白板上,PPT 清晰地展示着绘本里的画面,孩子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那里。随着PPT 页面一张张切换,家乡飞龙的红色故事缓缓铺展:竹林间穿梭的身影、夜色中传递的情报、田埂上凝固的热血,先烈们守护家国的画面在幕布上跃动。原本偶尔响起的窃窃私语渐渐消散,整个教室只剩下设备运行的细微声音。前排的孩子身体微微前倾,后排几个平日里爱打闹的男孩,此刻也坐得笔直,眼神专注地盯着幕布。当翻到先烈为守护乡亲倒在血泊中的画面时,角落里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悄悄低下头,手指绞着衣角;她身旁的男孩则下意识地攥紧拳头,指节泛白,小小的身躯里涌动着难以言说的情绪。这并非单纯的故事讲述,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本土红色记忆在孩子们心中扎根,让爱国情怀有了具象的寄托。

这堂红色绘本课被安排在 “七七事变” 纪念日前后,用意不言而喻。支教队希望借助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让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教育形成呼应,让孩子们在了解家乡红色故事的过程中,懂得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绘本里的每一处细节都与栖凤村的土地紧密相连:先烈们藏身的溶洞就在村后那片山坡,他们歇脚的老槐树至今仍在村口矗立,这些熟悉的地名让遥远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让爱国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与家乡土地息息相关的记忆。

红色绘本课之外,薄荷水培课是另一堂承载着爱国情怀的重要课程。课上,老师详细讲解着薄荷的生长习性、水培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讲到植物生长环境时,老师特意提到了村里的蜜柚:“就像咱们村的蜜柚,和薄荷一样,都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才能长得好。蜜柚是咱们村的特色,大家要像关注薄荷生长一样,多了解蜜柚的种植,将来才能更好地把家乡的特产发展好。” 孩子们认真地听着,有的还在笔记本上画着简单的示意图,眼神里满是专注。老师的话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植物,感受家乡自然的馈赠,这份对家乡一草一木、一果一叶的关注,正是热爱家乡的开始,而热爱家乡,便是爱国的基础。

除了这两堂课,支教队还开设了杂剧与古蜀国文化、非遗扎染等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触摸本土历史与传统文化脉络的过程中,生出对民族文化的敬畏与兴趣;化学实验、街舞等课程则激发着孩子们对科学与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与活力,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带来的变化在孩子们身上悄然显现。课后,书院的红色书架前总是聚集着不少孩子,他们踮着脚尖,认真翻阅着一本本红色故事书;在村里的小路上,常能看到孩子们聚在一起,讨论着薄荷水培的技巧和蜜柚的生长。多样化的课程如同一个个支点,共同撬动了孩子们对家乡、对历史、对祖国的关注与热爱。

夏萤支教队的这些课程,以栖凤村为舞台,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它们或许看似平凡,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热爱的种子 —— 爱家乡的土地,爱民族的文化,爱祖国的历史。目前,这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仍在继续,更多精心设计的课程还将逐一展开,更多与家乡、与祖国相关的故事还在等待被讲述,相信这些种子会在持续的滋养中,不断生根发芽,让爱国精神在乡村的土壤中持续生长,照亮孩子们未来的成长之路。

西南财经大学

张佳怡

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统计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佳怡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5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