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陈铭哲熙)七月流火,航空工程学院“薪火育苗”暑期实践团带着特色主持课程走进了凉山州越西县的武警爱民小学,推出创新普通话课程,既帮助孩子们提升语言能力,又通过从孩子到家庭到乡村的推普模式,让说好普通话成为大山里的新风向,让语言成为互通民族团结的桥梁。
课堂里的“魔法”:鼓励孩子自信讲话
推广普通话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需打破“枯燥跟读”的刻板印象。课程设计始终围绕“趣味”与“互动”,将每一堂课都变成孩子们乐于参与的“闯关游戏”。从发声技巧训练结合趣味游戏的课前口播操,到“你演我猜”、“故事接龙”里的欢声笑语,再到利用AI创新,让孩子们的想象成真。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仅掌握了发音技巧,更感受到了语言表达的魅力与乐趣,让推普工作在孩子们的跃跃欲试中顺利开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陈铭哲熙带主持班同学进行“你演我猜”小游戏。通讯员 金子尤 摄
广播传声:推普音里一家亲
实践团经实地考察和因地制宜创新后,决定让校园中的广播设备成为鼓励孩子们开口和乡村推普宣传的有效工具。实践团每日通过选取有关民族文化、红色传承和民航特色的广播内容,鼓励孩子们从“能讲”到“爱讲”,最后实现“讲好”普通话。
孩子们簇拥着每日小主播和老师陈铭哲熙,拿着话筒自信开口,给同学们和乡亲们分享了两航起义、红军入川、彝族火把节、万户飞天以及世运会的故事。“小朋友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在今日小主播地的阿果木和骆淑英的声音结束后,同学们都自发地响起掌声。童声的回响在村落间激荡出孩子们对于推普工作的兴趣和对明天的勇气。
▲图为实践团成员陈铭哲熙带主持班同学进行校园广播。通讯员 金子尤 摄
信笺传情:明信片成推普利器
课程开展期间,孩子们与实践团老师树师徒友,只用短短几天便建立起深厚情谊,他们用明信片写下对老师们的感谢和关心。在这些充满童真的文字里,虽夹杂着不少错别字,却满是真挚的情谊。
这件事让实践团更深刻地意识到,推普不只是让孩子们“会说”普通话,更要“认的正”“写的对”“读的好”。此后,课程在口语训练基础上,融入简单的字词书写练习,结合明信片留言、短句创作等形式,让孩子们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能在文字中感受普通话的规范之美,让语言的种子既发于声,也落于笔。
▲图为营员们给老师写的明信片。通讯员 金子尤 摄
走出教室:让普通话来到身边
文字是能描绘山野春天的桥梁。实践团通过户外授课、反转课堂的形式,打破孩子们传统概念里的教学模式,带领大家走进他们更加熟悉的田野,让花草树木成为最生动的“教具”。孩子们从被授课者转变为自信开口的“小小老师”,身份的转变带来的是表达的自然流露。
户外课堂上,陈铭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学校中的南瓜地、辣椒田、香菜园,面对这些日常嬉戏的“伙伴”,孩子们大方地用普通话描述着它们的颜色和形状,主持班的罗芳把卓玛花高高地举到老师面前“老师你看,卓玛花是粉红色的”。通过分组小竞赛,孩子们找到了校园里最“特别”的东西,用生涩但清晰的普通话分享并介绍着他们眼里的“特别”。
▲图为实践团成员陈铭哲熙给营员们讲解户外课程注意事项。通讯员 金子尤 摄
当孩子们举着用AI生成的连环画,用日渐流利的普通话说出“谢谢老师”时,实践团成员忽然懂得:这不仅是语言的种子落进了心田,更是一颗颗团结的种子,正借着清晰的词句生根——往后,他们会用共通的话语分享家乡的故事,用同一种声音诉说对彼此的善意,让每一句普通话说出的都是“我们同是一家人”的温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铭哲熙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