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充分发挥革命历史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史留鉴、资政育人作用,2025年7月8 日至25日,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南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利用实践团奔赴汉中各县区开展实践活动,致力于整理形成陕南红色文化资源库,为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筑牢根基。
汉中,作为陕南党组织的发源地,同时是川陕、鄂豫陕两大革命根据地的关键构成部分,拥有极为丰富的革命历史遗迹,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堪称陕南红色资源的核心区域。实践团成员先后前往城固县刘秉钧烈士故居、城固县上元观镇的上元观会议旧址、洋县马畅镇双庙村张富清英雄故居,还有川陕革命根据地、何挺颖烈士故居、张骞纪念馆、洋县华阳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等总计 10 余处红色遗迹。
瞻英雄故居 悟初心使命。7月8日,实践团首站抵达城固县刘秉钧烈士故居。在故居内,一本线装的《汉钟》月刊原件吸引了成员们的目光。这本 1924 年刘秉钧于上海创办的革命刊物,其封面 “唤起民众” 四个篆字虽已褪色,却依然散发着穿透时空的力量。成员们查阅资料后得知,内页边缘的水渍是当年秘密传递时被雨水浸泡所致。在舍生取义展厅,“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字样令人动容。成员们仔细研读刘秉钧烈士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被其放弃富庶生活、传播革命真理、英勇与敌斗争的伟大革命精神深深鼓舞,深刻认识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中,青年要肩负的责任与担当。
访红色旧址 溯革命风云。离开刘秉钧烈士故居后,实践团前往上元观会议旧址。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四合院,在1932年见证了红四方面军的重要军事会议。会议明确了向川陕边区发展的战略部署,为革命发展指明方向。旧址墙上一幅描绘红四方面军在上元观镇召开军民大会的油画格外引人注目。画中,红军战士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宣讲红军主张,号召群众参加革命斗争的场景栩栩如生。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工作人员讲解,了解到红四方面军在此驻扎期间,积极推进土地革命,帮助当地党组织建立了陕南第一游击大队。这次会议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红四方面军转战川北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实践团成员用相机记录下油画细节,并对旧址相关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进行梳理归档。实践团指导老师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国鹏老师表示,后续将对这些影像资料和文字素材分类整理并纳入资源库,添加详细历史背景介绍,让更多人深入了解这段历史。
游英雄故里 忆峥嵘岁月。7月10日,实践团来到洋县马畅镇双庙村张富清英雄故居。张富清烈士在解放战争中战功赫赫,战争结束后却深藏功名,主动服从组织安排,前往山高路远、条件艰苦的来凤县工作。故居内,一个补了32个补丁的搪瓷缸让成员们感触颇深。缸子一面是天安门和和平鸽,一面写着“赠给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保卫和平”。一整个玻璃展柜的勋章,默默诉说着老英雄艰苦朴素、听党话跟党走的英雄本色。在昭示展厅,习近平总书记与张富清英雄在2019年全国退役军人会议上的谈话吸引了成员们的注意。张富清“感谢总书记,感谢党中央,我是党培养的,我要紧跟党走,做一名党的好战士”这句话,深深震撼了成员们。实践团成员深刻领悟到,在新时代要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
此次实践活动成果丰硕,实践团成员共搜集各类红色文物资料、历史文献 30 余组,录制口述历史素材超 5 小时,为构建陕南红色文化资源库积累了丰富素材。成员们在实践中以知促行、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通过亲身感悟红色文化,成为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坚定了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挺膺担当的理想信念。
(作者:高锦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