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红承e脉·徽映城乡”团队走进许村与宁国路社区,谱写非遗传承与红色教育的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7-15 21:0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岳毅   阅读 89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精神,2025年7月5日至11日,合肥工业大学“红承e脉·徽映城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分别走进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许村与合肥市宁国路社区,围绕非遗文化调研与红色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站:走进徽州许村,探寻非遗“活态传承”、传承红色基因

7月5日至7月9日,实践团队前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许村,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刀灯”和省级非遗项目“端午锦”展开访谈调研,并深度学习皖南特委扩大会议旧址的红色故事。

深入村落,探寻千年非遗背后的历史脉络

团队成员先在村书记杨永辉和大刀灯非遗传承人许烈宏的带领下,前往许村祠堂参观,近距离欣赏陈列着的大刀灯。

团队特别采访了大刀灯非遗传承人许东林与许烈宏。他们不仅详细介绍了大刀灯的起源与发展,还现场演示了部分动作要领,并展示了历年来的表演道具。许烈宏感慨道:“大刀灯不仅是民间技艺,更是许村人的精神象征。希望更多年轻人能了解并传承这门艺术。”

图为传承人许东林和团队成员一起舞动大刀灯

在端午锦非遗传承人吴木兰家中, 团队观摩了端午锦的制作过程。这是一种以草编、纸绳、五彩布条为材料,在端午节前后姥姥送给外孙的民俗装饰,寓意“五毒不侵、百邪远离”。

图为端午锦传承人吴木兰向团队成员讲述端午锦寓意

参观德政基地,传承红色基因

安徽省徽学会理事许琦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前去参观大邦伯祠,这是红军北上抗日时先遣队的军部,也是皖南特委扩大会议旧址。修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大邦伯祠,经历炮火的洗礼,穿过历史的厚重,矗立在许村村子里,像一位土生土长的徽州本地人,智慧、低调,无声地讲述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故事。

图为许琦老师在许村德政教育基地向团队介绍皖南特委扩大会议历史

第二站:走进宁国路社区,让红色教育“动”起来、让非遗传承“活”起来

7月10日至7月11日团队前往合肥市包河区宁国路社区,结合前期非遗调研成果与红色文化元素,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寓教于乐的儿童教育活动,助力社区少儿德育建设。

红色课堂开讲:徽州记忆与历史传承共融

在社区少年活动中心,实践团队通过图片展览、视频播放与互动讲述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了“大刀灯的来历与精神传承”“许村与红军的红色记忆”等主题教育课程。通过情景再现与小游戏,带领学生们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

图为团队成员为社区孩子们上红色思政课

非遗课堂:用童心折纸红星、绘梦许村大刀

为激发孩子们的动手与创造能力,团队组织了四场主题手工活动:非遗大刀制作、折纸红星、画许村风景和制作风铃。

其中大刀灯的制作教学真正让非遗文化走出村庄,在城市中活态传承,构建起乡村与社区非遗文化传播的桥梁

图为团队成员教学大刀灯制作

图为社区孩子们和团队成员合影

此次活动得到了宁国路社区及家长们的高度评价。社区书记表示:“合工大的大学生们以实际行动助力社区育人工作,既传播了非遗文化,又让红色精神得到传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岳毅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