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刘子萧)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重要指示精神。7月6日,南宁理工学院“南理微光•智媒跃珠乡”团队走进合浦海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以“一传承人一故事”的形式,深入探访六位非遗传承人,记录他们在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中的动人故事。
合浦角雕:一家三口的传承接力
在合浦这座千年古城里,白耀华一家用刻刀书写着非遗传承的故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合浦角雕)代表性传承人白耀华四十余年如一日潜心钻研角雕技艺,他独创的“以刀代笔”技法堪称一绝,能将坚硬粗糙的牛角雕刻出丝绸般柔美的质感。妻子钟文兰作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专精于作品的打磨工序,经她精心抛光的角雕作品表面光可鉴人,触手温润如玉。
图为实践队员倾听钟文兰讲解作品《花好月圆》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钟文兰
更令人欣喜的是,他们的儿子白霆麒(北海市级非遗传承人)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完美融合。他通过CAD、CDR等技术软件在电脑上设计草图,精准测算角雕各部件的尺寸,大大提升了创作效率。同时,他顺应文创潮流,开发出角雕梳子、发簪等实用工艺品,让传统技艺走进现代生活。
图为白氏父子合影
图为作品《中国梦》
图为作品《甜蜜蜜》和《子鼠兆丰年》
李氏木雕:父子两代的守正创新
作为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合浦李氏木雕)的第四代传承人,李泽贵从事雕刻艺术已逾五十载。年逾古稀的他至今保持着每日8小时的雕刻习惯,“每刀下去都要对得起木材的生命”的创作理念,诠释着传统匠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技艺的执着。其刀法沉稳老练,在方寸木料间延续着家族百年传承的非遗技艺精髓。
图李氏父子合照
其子李新强在继承 “因材施艺” 理念的同时,融入动漫元素、设计文创,让传统木雕焕发新意,“父亲教我敬畏传统,我要做的是让传统被更多人看见。”李新强展示着最新创作的“动漫神话”系列作品说道。
图为李新强在打磨新作品上的熊猫
图为李氏父子作品《丝绸之路》
贝雕双杰:方寸贝壳间的海洋史诗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海贝雕)代表性传承人杨乃松,正用刻刀讲述着海洋的故事。从业三十余年来,他以北部湾特有的珍珠贝、夜光螺为创作载体,通过选料、构图、雕刻、抛光等十二道严谨工序,将毫不起眼的贝壳幻化为灵动的艺术珍品。
图为杨乃松在雕刻贝雕
图为作品《一带一路》
作为北海贝雕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林国榜开创性地探索“贝雕+实用器”的传承新路径。在他手中,古老的贝雕技艺不再局限于观赏摆件,而是化身为兼具艺术价值与实用功能的日常用品。
图为实践队队员观看林国榜制作贝雕
图为林国榜的作品《荔枝》
“每片贝壳都承载着北部湾的记忆,我们要让这份记忆活在当下。”两位传承人不约而同地表示。
沉香技艺传承人庞喜贵:以香为媒传文化
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合浦沉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庞喜贵的工作室内,沉香幽韵萦绕。他正向实践团队示范传统“望闻问切”沉香鉴别法:“优质的沉香需经全方位品鉴,这恰似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态度。”其创作的《海上丝路》系列作品,巧妙融合沉香木天然肌理与航海文化元素,曾受邀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国际展会,成为传播海丝文化的重要载体。
图为实践队员倾听沉香大师庞喜贵讲解如何辨别沉香
合浦海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坐落于北海市合浦月饼小镇,作为广西首个大型综合性非物质文化体验馆,它以 8000 平方米的空间承载着海丝文化的千年底蕴。馆内 21 个非遗传承保护单位及工作室汇聚一堂,贝雕、角雕、木雕、沉香等国家级、省市级非遗项目在此绽放光彩。
图为海丝非遗文化馆正门照
在体验馆里,团队成员们不仅见证了非遗技艺的精妙,更感受到传承人们“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文化自觉。据悉,该馆年均接待研学团队超5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占比达65%,古老技艺正在新一代中延续着生命力。
图为南宁理工学院“南理微光•智媒跃珠乡”团队在馆内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志怡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