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拂尘,唤醒村庄“会客厅”的光泽。齐心广场,是火冲村跳动的心脏,是节庆欢聚、日常闲谈、信息交汇的“公共客厅”。然而经年累月,落叶深嵌石缝,烟头藏匿角落,风吹雨打留下的斑驳水渍,让这方天地蒙上倦容。服务队的选择从这里启幕——为村庄“会客厅”深度保洁。
图为志愿者清理广场旁堆积的淤泥
清理告示栏,擦亮村庄“信息窗”。广场两旁的村务宣传栏,本应是政策直达、信息透明的“窗口”,却常因层层覆盖、破损模糊沦为新的“视觉盲区”。服务队锁定这方寸之地,“断舍离”清冗余,队员们化身“信息管家”,用专业铲刀细心地剥离所有过期、失效、破损的通知和小广告。
图为志愿者清理告示栏陈旧通知
“精装修”,提质感。清洁后的版面被科学划分为“政策速递”、“村务公开”、“科普园地”、“便民信息”四大功能区。队员们将“两清两改两治理”核心内容提炼成图文并茂、配色清新的“政策卡片”,垃圾分类图解、改厕补贴流程图、污水治理行为规范等等,信息层次分明,重点跃然眼前。
石移路阔,搬走“拦路虎”,畅通“舒心线”。村道旁、广场边缘,那些被随意堆弃或自然滚落的石块,如同散落在村庄肌理上的“绊脚石”,挤压通行空间,模糊道路边界,更暗藏安全隐患。
图为志愿者清理路边堆积的石块
服务队发起“清障舒心行动”。队员们手持铁铲,向“顽石阵”发起挑战。随着一块块石头被移走,原本被蚕食的路肩豁然开朗,行走其间的村民不再需要侧身避让。搬走的不仅是障碍,更是对公共空间长久以来“习惯性忽视”的集体惰性。
“空间美学”课堂,方寸间的治理哲学。每一次清扫、每一次张贴、每一次搬运,都是队员们精心设计的沉浸式“空间治理公开课”。信息栏即“窗口”,道路即“血脉”,石头搬走了,路宽了,心顺了,安全也有保障了!家门口的路顺了,整个村子的运转才顺畅!清理后的宽阔路肩,成为“治理有效”最直观的注脚。
空间焕新,心田生绿,小切口里的乡村大治。夕阳熔金,倾泻在光洁的广场石板、干净的信息栏、宽阔通畅的村道上。一场聚焦“广场-信息栏-路边石”的“空间美颜”行动,以其对公共空间秩序的重塑与美学价值的提升,让“两清两改两治理”从纸面走进村民的日常感知与行为自觉。
图为志愿者清理广场
孩童在光洁的广场上追逐嬉戏,村民驻足于焕然一新的信息栏前细读政策,农用车平稳驶过再无阻碍的村道——空间的有序与通透,正转化为流淌在村庄肌理中的从容与生机。
贵工程信息工程学院此次“三下乡”,以“公共空间精细化治理”为独特切口,用“扫、清、移、智、联”的匠心笔触,在火冲村书写了“两清两改两治理”的生动实践。它表明,乡村治理的质感,蕴藏于对每一寸公共空间的精心打理。人居环境的提升,始于对秩序与美学的双重唤醒。队员们拂去的是尘埃与障碍,点亮的是信息与路径,更在村庄的“公共客厅”里,播下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种子。这场为火冲村按下的“空间美颜键”,不仅重塑了外在的风景,更焕新了内在的治理逻辑与家园认同,为通往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和美乡村,铺就了一条由外及内、由形至神的清晰路径。信息工程学院青年学子将继续以科技为笔、以乡情为墨,在乡村振兴的广袤画卷中,描绘更多“于方寸间见大美”的时代新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熊江帆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