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谢可盈 霍梓健)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响应2025年大学生 “百千万工程” 突击队行动暨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号召,佛山大学党辉乡梦实践团走进全国首家省级实体语言类博物馆——佛山岭南方言文化馆,开展研学活动。
展馆初览:探寻广东方言分布
广东是我国语言资源丰富,方言复杂多样的地区。当今汉语七大方言中,广东就拥有其中粤、闽、客家三大方言。因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粤、闽、客方言既存在差异又有一致性,且在不少地区相互渗透、借用。有的人在家庭里就会说着几种不同的方言,这种情况导致方言的相互渗透,相互借用,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参观展馆内的一幅地图,该地图可清晰呈现各地方言在广东地区的分布范围 黄德华供图
粤韵寻踪:领略广府文化风情
粤方言是广府人的母语,印刻着广府人内在精神。它不仅蕴藏着广府地区的传统文化,而且保存着大量在中原一带已经消失了的传统文化。讲解老师分别从“食在广州” 的饮食文化、人生仪礼习俗、广府民俗风情、商业语言特质、广府戏剧与曲艺艺术等多个方面,讲述了粤方言文化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具体体现。在讲解老师的介绍下,实践团的成员们了解许多日常用语、有趣的俚语、广府特色美食和相关小故事,这些鲜活的内容让成员们对广府文化的细节有了更真切的感知。
▲图为讲解老师为实践团成员讲解粤方言中的日常用语 黄德华供图
▲图为讲解老师为实践团成员介绍广府的近代建筑特色 黄德华供图
客语探源:细品客家文化韵味
客家方言既是其日常交际用语,也是情感沟通与身份辨识的载体,更是认识客家文化的必由之路。展览从方言视角展现客家人族群面貌,围绕客家村落民居、婚葬礼俗、节庆活动、崇文重教传统及民俗故事等内容,凸显吃苦耐劳、刚强弘毅、团结奋斗的客家精神。客家语言艺术则涵盖客家山歌、山歌剧、广东汉剧、采茶戏、花朝戏、童谣及客家流行歌曲等形态。展区的墙上有形似电话的语音导览装置,实践团的成员将听筒轻靠耳畔,聆听戏剧唱段,领略客家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使用展区墙上的听筒聆听客家戏剧《采茶戏》 曾紫涵供图
闽音溯源:感知潮汕文化特质
粤东闽方言的诸多词汇,既承载潮汕特有地域文化,亦于语言层面彰显潮汕人开拓创业、精细精致、感恩回馈、团结包容的文化特质。潮汕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潮剧、潮州歌谣、方言歌曲、潮语电影等特色艺术百花齐放,皆植根于潮汕方言这一文化土壤。当看到“细细生理会发家” 这句潮谚的实物展品和相关历史故事介绍时,成员们围在一起,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潮商漂洋过海创业的往事,眼神中满是敬佩。随后,成员们又参观了潮剧、潮州歌谣等艺术形式的展示,耳边传来悠扬的潮剧唱段,让人倍感亲切。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正参观潮剧戏服和头冠 黄德华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参观岭南方言文化馆时的合照 黄德华供图
薪火相传:用青春话语讲好乡音故事
实践团将研学所见所感转化为新媒体创作素材,通过推文、视频等形式,让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走进青年视野。此次研学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深入触摸到岭南方言背后的历史纵深与文化肌理,更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在维系族群认同、助力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实践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探索方言文化与新媒体传播的融合路径,用青年视角挖掘方言中的精神财富,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霍梓健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