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3日讯(通讯员 廖佳祺、唐娜)当晨光漫过细滘社区的街巷,“顺德区红色村(社区)”的金色牌匾与“红光熠熠一乡村——隐藏在细滘小学里的革命据点”标识,在墙面静静伫立。这里曾是书声与革命火种交织的细滘小学旧址,那些藏在时光里的红色密码,仍在等待被重新解读。近日,LU点灯乡村振兴实践团的同志们在陈列的史料、斑驳的老墙间驻足沉思,触摸那段被热血浸润的岁月,更在历史回响中坚定以青春之力赋能乡村振兴的信念。
旧址寻踪:革命据点的烽火印记
缓缓推开革命根据地的木门,同志们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1947年春天的景象。彼时,黄毅、程淑英等年轻教师带着党的嘱托,来到地处顺中两县交界的细滘。反动势力触角尚未在这里完全伸展,天然的隐蔽环境,成了革命种子扎根的沃土。细滘作为容桂首个党支部诞生地,恰似黑暗中破晓的曙光,同志们纷纷感到先辈在黑暗里播下的火种在胸膛灼灼燃烧。
史料凝眸:民生真理的星火传承
移步至内场,廖佳祺同志指向前言板,向同志们介绍:“十区土改队60余人里,半数来自细滘,这无声印证着这片土地深厚的群众根基。泛黄纸页中夜校学员陈阿婆认‘解放’二字时落泪、学生阿明追问‘何时能吃饱饭’的记载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先辈扎根民生的印记。”旧址木梁投下的光影里,先辈们“耕者有其田”的革命真理,正化作星火传承的密码,烙进同志们回望历史的目光中。
文物叙史:沉默器物的热血回响
展柜里,古朴的器物承载着滚烫记忆:黄铜军号虽已沉寂,却仿佛仍能吹响1949年集结誓师的奋进号角;竹制圆筒布满磨痕,曾把希望藏进寻常生活纹理;绿色水壶历经风雨,跟随先辈走过情报传递的漫漫长路,每一件文物的褶皱里,都藏着先辈在黑暗中守望光明的执着。
党员心声:照见初心的深刻共鸣
曹倩彤同志:通过学习细滘的革命历史,本人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大革命时期的农军抗争到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再到解放战争时期地下党的艰苦工作,一代代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党员,本人更加明白了肩上的责任——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传承红色基因,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肖丽纯同志:学习朱作霖烈士的事迹,本人深受触动。他担任中共顺德县委员和临时常委期间,深入基层,发动组织农民协会,宣传革命思想。他的工作,为顺德地区的革命火种得以保存和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朱作霖烈士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永垂不朽。他用生命和行动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我们应铭记先烈事迹,传承红色基因,让先烈们用生命铸就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结语
细滘的红色故事,仍在时光里,静静流淌、延续。同志们则将带着这份厚重,把先辈“在柴米油盐里播真理”的智慧转化为工作方法,把“耕者有其田”的初心延伸为“创业者有其路”的实践,将红色基因化作照亮未来的长明火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傅祯雁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