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广东青年大学生 “百千万工程” 突击队行动项目的号召,近日,广东财经大学 “古村焕彩” 实践团走进揭阳青屿村,与地都镇团委书记陈文丽、青屿村党委书记刘树亮、村党委副书记刘奋宜于青屿村党群服务中心展开深度座谈。团委书记、村书记和实践团成员围绕村落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展开交流,随后实践团成员在团委书记和村书记的带领下实地考察刘氏公祠和青屿汛城,并观摩青屿蟹捕捞场景,为青屿村文旅发展锚定方向。
图为团委书记、村书记与实践团成员进行交流
探访刘氏公祠
在村书记引导下,实践团首先走进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刘氏公祠。该祠依 “下山虎” 形制建造,融入道家建筑哲学,2012 年完成修缮后仍保留嵌瓷、潮汕木雕等非遗工艺,展现了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墙上挂着的 “广传公内侍诗” 暗藏姓氏密码,是刘氏宗亲身份认同的标志。村书记介绍:“能诵读此诗者便知为刘氏宗亲,这是我们传承百年的文化印记。” 刘氏公祠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潮汕家族文化记忆的载体,为研究潮汕宗族文化传承提供了鲜活样本,体现了潮汕传统文化在维系社群凝聚力中的深层价值。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刘氏公祠
探访汛城旧址
随后,村书记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青屿汛城与狮喉井。青屿汛城作为1656年建成的抗倭军事遗址,至今保留着三百余年历史的城墙与碑刻,是揭阳市目前存留的最大型古代军事设施。在过去,这里是重要的海防哨所。狮喉井位于青屿村狮山的狮喉处,为当时驻守汛城的士兵提供了淡水保障,对于军事防御起到了重要作用。该遗址不仅见证了古代海防体系的构建,更折射出潮汕地区抵御外侮的历史记忆,为研究当地历史脉络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村书记介绍:“这座古城曾守护榕江海域,虽未经历战火,却是潮汕海防文化的活化石。”该遗址也在1990 年被列为保护单位。
青屿汛城碑刻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青屿汛城
观摩青屿蟹捕捞
当日中午,实践团还观摩了青屿蟹捕捞场景,并针对青屿蟹有关问题对村书记进行采访。青屿蟹生长于榕江入海口咸淡水交汇处,独特的水土使其肉质紧实鲜甜,膏黄饱满,具有极高辨识度。作为当地特色产业,青屿蟹捕捞和养殖史可追溯至明清,曾是潮汕沿海重要渔业支撑,如今仍是村民重要生计来源。这一产业不仅承载榕江流域渔业文化记忆,其传统捕捞技艺更蕴含着先民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图为实践团成员拍摄青屿蟹捕捞
青屿蟹
实践总结
此次走访中,青屿村“古建筑 + 非遗 + 特色水产”的复合资源禀赋给实践团留下深刻印象。“老祖宗留下的不仅是文物,更是发展的底气。” 实践团将持续深化与青屿村的合作,让历史文脉在创新实践中焕发新生,为揭阳乡村振兴增添独特的 “青屿样本”。
撰文 | 蔡东晔
图片 | 蔡岱欣、陈鸿宇
审核 | 杨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蔡东晔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