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探千年文脉,染坊续非遗匠心

发布时间:2025-07-14 15:47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981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13日,川北医学院“红心映苍溪,赤诚践初心”口腔医学院赴广元苍溪三下乡队伍走进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开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队员们探访中国苍溪梨文化博览园,走进非遗工坊,在当地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传统扎染技艺,在行走的课堂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深入了解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

梨园寻珍:访博览园感知农耕底蕴

为深入调研乡村产业振兴模式、感知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践队踏入了享有“中国雪梨之乡”美誉的苍溪县梨文化博览园。作为全国首个以梨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公园,这里不仅是万亩梨园的生态核心,更是苍溪梨产业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的集中展示窗口。在园区负责人热情引导下,队员们漫步于梨博园核心区,被眼前壮观的梨树群落所震撼。步入梨文化展览馆,从梨的起源传播、品种演变到栽培技艺的精进、梨与民俗文化的交融,以及由梨为原材料深加工而来的系列产品,丰富的图文史料和实物展陈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梨文化长卷。队长杨佳乐感慨道:“没想到一颗梨背后蕴藏着如此深厚的农耕文明与地域特色,这不仅是产业根基,更是活态的文化遗产。”

图为队员们参观苍溪梨文化博览园。杜银瓶 供图

染艺寻踪:体验扎染感受传统之美

实践队成员来到苍溪县扎染工坊,实地探访传统扎染制作工艺。在省级非遗技艺传承人刘华的指导下,队员们系统学习了扎染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流程。刘华首先向队员们介绍了扎染的历史:"苍溪扎染技艺源自唐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2018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他详细演示了设计、扎结、染色、拆线等工序。队员们注意到,工坊使用的是纯天然植物染料,包括板蓝根、苏木等中药材。

在工艺师的指导下,队员们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操作:首先将棉布进行折叠和捆扎,随后浸入植物染料中染色,最后展开晾干。整个实践过程包含三个主要技术环节:扎结、染色和展开。队员们观察到,不同的捆扎方式会产生各异的图案效果,染色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最终成品的色彩深浅。通过实际操作,队员们对扎染工艺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流程有了初步认识。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为传统工艺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

图为队员们在非遗作坊体验扎染。罗文杰 供图

织毯探韵:参观手工地毯织造

实践队奔赴手工织造地毯基地参观学习,深入了解地毯织造非遗文化的制作工艺。踏入车间,织工们端坐织机前,手中丝线穿梭。一幅巨型地毯上,复杂花纹经数月经纬交织而成,色彩过渡自然,图案栩栩如生。成员们近距离观察,了解蚕丝选料、染色、编织全流程 。从打结固定绒头到修剪平整毯面,每道工序都考验耐心。在生产车间内,十余名经验丰富的织工正在操作传统织机进行作业。

据基地负责人介绍,一幅标准尺寸的手工地毯需要两名熟练工人耗时3个月才能完成,其制作过程包含选料、染色、编织、修剪等二十余道工序。"每平方米地毯需要打结超过100万个结点,"技术指导王师傅向队员们讲解道,"这是我们保持图案精准对称的关键。"团队成员观察到,工人们采用传统"8字结"编织法,使用天然植物染料,确保地毯色泽持久。此次实践让传统工艺的坚守与魅力深深烙印在队员心间。

图为队员在非遗作坊学习地毯手工艺制作流程。罗文杰 供图

苍溪县河地镇谢支书表示:“大学生实践团队为我们带来了新思路,希望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此次实践活动得到了当地团委的高度重视与支持,苍溪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研究实践队提出的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实践队员将继续关注乡村振兴事业,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廖芯爱 冯驿轩 杜银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3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