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子探访建盏非遗传承之路——福建师范大学龙窑薪火实践队前往南平市建阳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3 23: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朱华乐 叶惠玲 朱玲 张陆超   阅读 4.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11日至7月12日福建师范大学“龙窑薪火实践队”赴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针对“建盏”这一非遗技艺,围绕建盏烧制技艺的“历史断层”与“当代传承重构”两大核心问题,通过田野调查、技艺体验、深度访谈、展馆参访、产业分析等方式,探索建盏文化从断代到复兴的历史脉络,以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青春力量。

探访宋窑遗址,叩问千年光阴 

“踏访遗址,共赴古今之约”。为探究建盏烧制技艺的历史脉络,龙窑薪火实践队前往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探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代建窑遗址”。遗址中,一座长达135.6米的宋代龙窑遗址掩映于山林间,该龙窑是世界目前已知最长的古代龙窑遗址,在它周围,烧制瓷器用的残碎匣钵俯拾即是,队员细观残片,抚摸历史余温,轻叩古窑旧痕,承接千年薪火。

▲图为图为讲解员为队员介绍宋窑遗址/许孙海 供图

“驻足遗址,聆听古今回响”。团队成员跟随讲解员的脚步一同聆听建盏古法烧制的传承脉络,感受当代技艺创新的匠心延续,让千年瓷韵在耳畔流转。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考察古代龙窑、倾听讲解员介绍龙窑历史脉络,在古今对话中领略了建盏烧制技艺的巧夺天工,于残片纹路间读懂了窑火淬炼的千年匠心。

观窑火续新篇,探今艺寻创新

“窑火淬盏魂,薪火传匠心”。为了深入了解建盏的时代发展状况,队员前往现代龙窑烧制基地考察当代建盏烧制工艺的“守”与“创”。队员实地了解了建盏的烧制过程、成品筛选标准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如今追求快速化、高利润的商业化浪潮冲击下,仍有众多建盏创作者坚守初心,坚持选择用传统的“柴烧”工艺烧制建盏。

在“土”与“火”的淬炼的下,建盏在陶瓷领域中独树一帜,“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八字精准诠释着建盏独特的艺术密码。当代建盏从业者在传承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巧妙融入新时代审美元素,善用现代科技手段持续探索、推陈出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建窑建盏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更实现了当代建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这千年窑火在新时代续写辉煌篇章。

深叙匠人承志,共话建盏新声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南平市建盏非遗传承人叶镔先生引用蔡襄著《茶录》中的“茶色白,宜黑盏”为队员讲解建盏兴起的原因,因适配斗茶需求,建盏成为当时最佳茶具,上至皇室下至百姓皆视若珍宝,文人墨客更以诗文盛赞。宋徽宗对建盏尤为偏爱,留下 “兔毫连盏烹云液”“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等名句。建盏由此成为宫廷御用茶盏,风靡朝野,身价倍增,由此带动了建窑的生产,匠人开创了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不同的纹样。

▲图为非遗传承人叶镔接受队员采访/朱玲 供图

点茶技艺传授师张娜老师则为团队讲述了建盏因斗茶文化式微渐趋衰落,近代一度失传,后经攻关小组反复探索最终复烧成功的历史。从沉寂到复兴,建盏的故事里,藏着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时代赋予的新生。

“三年为徒,五年为工,十年成匠。”青年创业者谢宗伟先生和队员们分享了他与建盏结缘的故事,他说“想要在建盏行业立足,就要能吃苦、有恒心,忍得住短期亏损,做好长期在建盏行业耕耘的准备。”这是他从业十余年总结出的经验。

瞻金砖国礼窑,溯建盏荣光源

实践次日,队员心怀敬意前往探访贵稀堂。队员们驻足“金砖国礼建盏烧制用窑”前,聆听其承载的国礼荣耀与工艺传奇,认真记录窑体历史背景与烧制故事。跟随讲解员的脚步,队员们深入了解建盏原料的甄选奥秘,细看窑内分区布局中藏火控温的精妙设计,更见识到老窑址场景活化利用中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动实践。

▲图为龙窑薪火实践队于国礼窑前合影/张陆超 供图

揉泥拉坯调釉,指尖承续匠心

在五里亭工作室中,队员们亲手体验制作建盏的揉泥和拉坯工序。

将陈腐好的陶土放置拉坯机,双手按入温润的陶土,掌心发力反复翻揉,双手内拢陶土,脚踩踏板转动拉坯机,在离心力作用下陶土渐渐升起,指尖轻压塑形,时而收腰时而扩口,虽几经坍塌重来,却在一次次调整中领悟 “手随心动” 的要义。当歪扭的坯体渐显雏形,大家更懂匠人 “千次练习成一器” 的坚守,这亲手触碰的温度,让千年技艺在体验中变得可感可及。

贡献青年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当代青年肩负着让非遗 “活” 在当下、“潮” 向未来的使命。从 “文化旁观者” 到 “文化传承者”,青年应筑牢非遗传承根基;从 “传统复制者” 到 “创新表达者”,在 “破” 与 “立” 中激活非遗文化生机;从 “个体爱好者” 到 “实践赋能者”,构建非遗传承生态。

本次福建师范大学龙窑薪火实践队牢记青年使命,从历史脉络、传承现状、产业蓝图等方面对“建盏”这一非遗项目展开实地调研,收获了众多一手资料,与建盏传承人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联系,以青年大学生视角向建盏从业者提出了许多建议。未来,他们将深入研究本次的调研成果,积极促进校地合作、产学研结合,探索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努力推动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青春活力。

撰文 | 朱华乐

图片 | 许孙海 朱玲 张陆超

一审 | 叶惠玲

二审 | 朱玲

三审 | 张陆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华乐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6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