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3日讯(通讯员 吴慧婷、陈佳颖) 为深入挖掘运河历史文化蕴含的民族团结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5年7月9日,淮阴工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运河古韵·民族同心”实践团成员吴慧婷、陈佳颖走进淮安市博物馆和淮安漕运博物馆,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走进淮安市博物馆,实践队循着大运河河道变迁的脉络,沉浸式感受这座“因水而兴、依漕而盛”的古城千年风华。展览重点呈现了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淮安段的开凿盛况,以及漕运对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淮安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史书——清代曾任漕运总督的琦善等人物,正是运河沿线多民族共同参与国家治理的鲜活见证。
漕运,这条“行走水上的民族智慧与故事”,自春秋争霸延续至清末,跨越两千五百年,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辉煌篇章。走进淮安漕运博物馆,“漕运遗韵”展区为实践团推开一扇历史之门:南北朝“神嘉四年”铭文陶砚、清乾隆紫金釉撇口瓶等文物荟萃一堂,无声诉说着运河的悠久与繁华。其中,一件巨大的汉代铜鼓尤为夺目。讲解员介绍:“它是大运河促进民族交融的活化石。”细看这沉没千年的铜鼓:鼓面中央太阳纹炽烈,外圈六只蟾蜍环伏,独特造型生动折射出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祭祀文化,成为多民族文化沿运河交流互鉴的珍贵实物。
作为运河枢纽,淮安因漕运而兴,也因漕运汇聚各族,形成多民族共居的图景。今天的清江浦回民社区,便是这段历史的鲜活延续。展厅里的图文与实物,无声讲述着漕运如何吸引多民族共同参与:粮船往来、货贸互通,带动了沿岸的聚居与交融;清真寺的拱门与飞檐,又与中式院落比邻而立,成为文化互鉴最直观的注脚。
千年运河奔流不息,漕粮故事熠熠生辉,汩汩河水始终滋养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此次实践不仅让实践队员深度读懂淮安运河文化,更带来一条历史启示:隋唐盛景并非一族独奏,而是“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的恢宏合奏。它昭示后人:惟有以制度之包容消融隔阂,以文化之共情超越差异,方能谱就“美美与共”的时代新章,铸牢坚不可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慧婷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