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拓之间见自然,莞蕴新辉探非遗 —— 广东财经大学莞蕴新辉实践团沉浸式体验植物拓染技艺

发布时间:2025-07-13 21:0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梁逸桐   阅读 8.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9日,广东财经大学莞蕴新辉实践团赴东莞市濯青植染文化传习所进行调研考察,沉浸式体验了这一传统植物拓染技艺的精妙之处,并与该传习所主理人展开了深度交流。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传习所合影

走进传习所:感受非遗工艺中的自然美学

下午3点30分,莞蕴新辉实践团一行抵达濯青植染文化传习所。融合了多种植物拓染技艺的手工制品错落分布在每一个角落,与传习所主理人暨植物染民间非遗传承人青青悉心照料的各色植物相互衬托,整个传习所充满艺术和自然气息。

▲图为部分植物拓染手工制品

在主理人青青的引导下,实践团深入了解了植物染的制作流程。这一古老技艺秉承自然之道,以植物为原料,经由浸渍、蒸煮、发酵等多道古法工艺,提取天然色素并将其赋彩于织物,使得织物呈现出朴素而灵动的色彩韵味。植染技艺不仅延续了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更凝结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结晶。

本次实践聚焦植物拓染技艺。通过敲打,将植物形态与色彩完整保留在布帛或纸笺上,既保留了自然之美,又展现了传统手工艺的精妙与东方美学的韵味。

技艺初体验:实践团感受植物拓染的自然定格之美

在主理人青青的指导下,实践团开启了一场植物拓染之旅。“最适合拓染的叶片需要叶脉清晰、形状独特且质地较厚。”青青娓娓道来。掌握选叶技巧后,成员们来到传习所附近的金鳌洲主题公园,仔细甄选叶片:蕨类植物的羽状复叶、爬山虎的心形叶片、红花檵木的紫红嫩芽……成员们收集了多品种的植物材料,为后续的拓染体验做准备。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金鳌洲主题公园收集植物叶片

植物拓染是将自然之美转印到纸布上的技艺。先以明矾水浸泡叶片固色,晾干后修剪形状。将叶片固定在纸布上,用工具从中心向外敲击,使颜色形状均匀印染,最后取下叶片晾干即成。

植物拓染同时也是一场与自然亲密对话的旅程。从挑选叶片到敲打出图案,每一步都颇有门道,如使用叶片的不同面、用不同的力度敲打叶片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实践团成员们在技法探索中各展巧思,创作的拓染作品各具特色。体验拓染过程中,实践团成员直观了解了传统工艺的技术特点与艺术价值,同时在参与式学习中获得了独特的文化体验。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植物拓染技艺

深度化交流:探索植物染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藉此机会,莞蕴新辉实践团与主理人青青展开了一场深度交流。青青回忆起与植物染技艺结缘的契机——2013年云南之行时,她被这项古老技艺的自然之美深深吸引,随后潜心钻研,并于2017年在东莞万江濯青植染文化传习所,系统性地开展技艺教学。她表示,植物染技艺凭借操作简易、入门门槛较低的优势,在非遗传播中具备独特潜力。“我们期待它能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先驱者,为非遗活态传承探索新路径。”

对于技艺的创新发展,青青介绍,“传习所正积极推进植物染与服饰设计、家居文创等领域的跨界合作,使得传统文化以更接近人们生活的方式不断传播。”她特别感谢地方政府与社区搭建的文化交流平台:“定期举办的行业座谈会促进技艺交流,市民体验沙龙则让非遗真正走入大众生活,这些举措都为东莞市培育良好的非遗传承氛围打下坚实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传习所主理人交流

特别地,对于人力资源学院的成员提出的人才留驻问题,青青给出的答案是:“在快节奏的都市中,传统技艺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与创作乐趣,才是激发人才长期发展意愿最重要的因素。”此次交流为改善行业人才短缺问题提供了参考,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发展的结合潜力。

撰稿|梁逸桐 王炜丹

图片|邓禹晴 苏颖彤

审核|王清霞 邓禹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逸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6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