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念头大传承!佛山大学十八夏乡实践队让非遗武术活在乡村课堂

发布时间:2025-07-13 12:0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屈皓月 何家南   阅读 711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 何家南、李珈颖、付文婧)“出拳要沉肩,手肘要归中!”为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教育强国的号召,7月2日下午,佛山大学十八夏乡实践队到容桂育美上佳市小学开设非遗咏春传承课程,通过“理论溯源+实践体验”双轨教学,为当地乡村学生开启本土文化认知新窗口。

图为同学们和实践队成员一起热身。通讯员 李珈颖 摄

岭南烟雨朦胧处,青砖墙下擂台声。在承载着岭南文脉的佛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以其短桥寸劲、连消带打的独特风格闻名于世。

十八夏乡实践队带着“要让非遗从历史典籍走进现实课堂”的初衷走进了教室,引领着同学们追溯咏春拳的起源和历史,让同学们对这个在家门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刻和真实的体验。

图为实践队成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咏春拳的起源。通讯员 李珈颖 摄

针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传统体育课学生体验感不强的问题,结合实践队走访调研发现的拳术类课程内容实战性不强的现状,十八夏乡实践队探索出了“老师领学+演示教学+学生自学”的课程模式。通过实践队成员的领学和与助教之间的亲身示范教学,再到同学们组队实践所学的内容,增强同学们的互动感和学习兴趣。

图为实践队成员指导两位同学行礼切磋。通讯员 付文婧 摄

在实践队员从口令分解到慢动作示范再到双人对练的系统引导下,学生顺利完成冲拳直线发力、摊手、正掌腰马协同等咏春基础训练。同学们不仅动作规范达标,对咏春文化的认知也显著提升。该实训模式通过身体记忆强化非遗传承效能,为乡村校园文化注入活态传承样本。

图为实践队成员带领着同学们学习防拳动作。通讯员 付文婧 摄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同学们进行动作演示。通讯员 付文婧 摄

图为同学们在积极实践课上所学内容。通讯员 李珈颖 摄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孩子们接触这项富有魅力的传统武术,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未来,实践队计划进一步丰富“智汇+”领衔多元义教的方式,把更多样化的传统文化引入乡村,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资源引入乡村教育的新范式,展现佛大青年的担当。

图为十八夏乡实践队与上佳市小学校领导的合影。通讯员何家南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屈皓月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2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