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扎根乡间:“铜”心“碳”索支教行里的成长与守望

发布时间:2025-07-12 23:4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彭欢欢 汤宇豪 谭灿   阅读 4.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彭欢欢、汤宇豪、谭灿)夏日的阳光洒满衡阳市衡南县近尾洲联合学校中心小学的操场,“‘铜’心‘碳’索”暑期三下乡支教团队的到来,为这所乡村小学注入了青春活力。来自高校的大学生彭欢欢,以后勤组成员的身份,在灶台与课堂间穿梭,用艾叶粑的清香串联起乡土记忆,用化学知识点亮科学梦想,更以倾听者的姿态触摸乡村教育的脉搏,在实践中书写着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一、艾叶粑里的温度:用美食架起心的桥梁

“这袋艾叶粉,是用田间艾草晒干磨成的,藏着咱们这儿独有的味道呢!”彭欢欢笑着举起手中的食材,身后是围坐成一圈的孩子们。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感受关怀与快乐,他和后勤组的同学们策划了这场“童趣佳肴”活动,选用艾叶粉做原料,既贴合乡村生活,又能让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收获成就感。

(彭欢欢以及后勤组成员汤宇豪准备艾叶粑食材)

揉面时,他手把手教孩子们掌握力度:“像这样轻轻压、慢慢揉,粉团才会听话哦。”有孩子不小心把粉撒到桌上,他笑着递过抹布:“没关系,咱们一起收拾,劳动本来就是这样呀。”当一个个形态各异的艾叶粑出锅,孩子们捧着自己的“作品”,争先恐后地塞给彭欢欢:“彭老师你尝尝!”那一刻,热气腾腾的艾叶粑不仅是舌尖的美味,更成了连接城市大学生与乡村孩子的纽带,让“铜”心聚力的温暖,在欢声笑语中自然流淌。

(彭欢欢带领小朋友们一起做艾叶粑)

二、化学课堂的魔力:让知识扎根生活土壤

“大家知道吗?艾叶粑能变熟,背后藏着化学变化呢!”科普阅读课上,彭欢欢化身“科学向导”,把课本里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他从“为什么水会烧开”讲到“食物怎么被消化”,用“碳元素在自然界的旅行”串联起植物生长、食物烹饪的过程,巧妙呼应“碳”索主题。

“老师,那艾叶粑放久了会坏,也是化学变化吗?”一个孩子举手提问,瞬间点燃了课堂气氛。彭欢欢顺势引导大家讨论,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氧化与腐败的原理。整堂课上,孩子们的小手举得老高,连平时害羞的孩子都主动分享想法。“老师!原来大家身边这么多化学变化呀!”课后,有孩子追着他这样说。彭欢欢知道,当知识扎根生活的土壤,就能在孩子们心里种下探索的种子。

三、访谈中的顿悟:从乡村教师身上读懂坚守

“留下来,就为让更多孩子能看见外面的世界。”在与乡村基层教师的访谈中,一位教龄30年的老师道出的心声,让彭欢欢眼眶发热。他在采访老师的办公室中,认真记录着老师们的故事:清晨五点走山路家访、自己掏钱给孩子买文具、为了教好网课反复练习操作……这些琐碎却闪光的细节,让他对“坚守”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您觉得作为老师,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呢?”面对彭欢欢的提问,老教师笑着说:“你们来,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让孩子们知道,外面有人想着他们,这就够了。”这句话让彭欢欢豁然开朗:三下乡的意义,不仅是传授知识、带去陪伴,更在于用青春的身影告诉孩子们,世界很大,努力就能抵达。

从灶台边的忙碌到课堂上的专注,从倾听中的感动到陪伴里的成长,彭欢欢的支教故事,是“‘铜’心‘碳’索”团队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大学生们用真诚与热情,把“碳”索自然的理念化作生动实践,将“铜”心聚力的温暖播撒进孩子们心田,更在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中,读懂了青春的另一种模样——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汤宇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